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动力电池“报废潮”将起 新规出台明确如何回收

作者:韩沁珂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2018-02-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动力电池“报废潮”将起 新规出台明确如何回收

国内专业的回收体系尚未建立,具体表现在电池回收量少、回收网络不健全、回收再生企业规模较小和环保风险大等。

再过半年,汽车企业就需要建立起渠道和网点以回收废旧动力电池,并与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等合作共建、共用回收渠道。

2月26日,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等七部委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提出上述要求。《暂行办法》将8月1日正式实施。

动力电池性能会随着充电次数增加而衰减,当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就无法保障新能源汽车的正常行驶。考虑到动力电池平均使用年限为5-8年,2018年起,国内首批进入市场的汽车动力电池即将迎来“报废潮”。

业内人士预测,今年报废量将达14.03GWh,以锂电池回收价值0.3元/Wh计算,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接近50亿元。到2020年,动力电池报废量预计将超过24.8万吨,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大约是2016年报废量的20倍。

针对即将到来的“报废潮”,《暂行办法》提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研究制定拆卸、包装运输、余能检测、梯次利用、材料回收、安全环保等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标准,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标准体系。

《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在保证安全可控前提下,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原则对废旧电池进行多层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尽管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市场前景广阔,但存在一系列难点。目前,不同车型动力电池模组大小尺寸、设计技术均有所差异,无法实现将动力电池模组从车辆拆卸后直接利用。此外,用于梯次利用的电池也需进行性能评估,以保证将电池重新组装后,各个电池电体性能一致。

深圳比克动力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比克电池)战略规划中心副总裁李丹对界面记者表示,目前,国内企业已经有了基本的回收处理技术,但专业的回收体系尚未建立,具体表现在电池回收量少、回收网络不健全、回收再生企业规模较小和环保风险大等。

目前,比克电池、沃特玛、猛狮科技(13.890, -1.54, -9.98%)等电池企业,以及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铁塔)都已经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今年1月初,中国铁塔曾与包括车企、电池企业在内的16家企业签署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合作。中国铁塔能源创新中心高级总监高健曾表示,“基站在储能电池上需求巨大,锂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已在扩大试点阶段。”

2016年以来,《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多个政策、标准相继出台。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质检总局曾在2016年1月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要求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企业是回收责任主体,要求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系统等。

此次的《暂行办法》也要求,电池生产企业应与车企合作,按照国家标准对所生产的动力蓄电池进行编码。同时,车企还需要委托新能源汽车销售商等通过溯源信息系统记录新能源汽车及所有人溯源信息等。

分享到:

关键字:电池回收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