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美研发新型电动汽车电池 能量存储翻番

作者: 来源:麻省理工《科技创业》 发布时间:2012-03-0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硅混合各种形式的碳,包括碳纤维和石墨,这些碳可以提供一条途径,让电子穿过材料,弥合硅裂缝形成的空隙。
 
    电池组成本超过1万美元,这就是最大的原因,使电动汽车的成本高过常规天然气驱动的汽车。
 
    恩维亚公司可能会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使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减少一半。来源:麻省理工科技创业 
 
    恩维亚公司(Envia)是一家新创公司,它的资金来自通用汽车公司(GM)和美国政府高级研究项目署能源处(ARPA-E: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for Energy),这家公司说,已制成一些电池,可以存储能量是现在电动汽车的两倍多。如果这项技术可以实用,那就可以使电池成本减半,电池是电动汽车中最昂贵的部件。
 
    然而,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之后,电池才可用于商用电动汽车。除其他优势外,它们的充放电次数也肯定可以提高一倍以上。
 
    在高级研究项目署能源处年度峰会上,这项技术被突出介绍,峰会本周在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举行,部分是为了展示能源部做出的能源技术进步,能源部负责高级研究项目署能源处。能源部已受到指责,因为它曾给一些公司做贷款担保,后来,那些公司宣布破产。
 
    恩维亚公司的技术所依赖的研究,始于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这项研究发现,有一种材料具有新的微观结构,有助于提高电池电极的存储容量。
 
    通用汽车公司和电池制造商LG化学公司(LG Chem),正在使用雪佛兰福特(Chevrolet Volt)的某些方面的技术,也许会把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其他技术集成到电池中,用于下一代汽车。恩维亚公司改进了阿贡国家实验室原有的技术,获得了更高的能量密度。
 
    使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材料作为起点,研究人员系统测试了材料设计的变化,以提高实际工作电压(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同时处理已知的材料问题:就是其中的成分锰(manganese)倾向于离开电极,溶解在电池电解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就会减少存储容量。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研究人员把微量元素添加到材料中,而且开发出一些涂层,防止锰逃逸。
 
    随后,这家公司把注意力转向相反的电极,这通常是用石墨(graphite)制成。研究人员决定使用硅,这就可以储存更多的能量,但通常可进行的充电次数较少,因为它会膨胀和开裂。恩维亚公司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使用多孔形态的硅,这就能更好地容忍扩张和收缩,他们也使硅混合各种形式的碳,包括碳纤维和石墨。碳意味着可以提供一条途径,让电子穿过材料,弥合硅裂缝形成的空隙。研究人员也必须改进电解质,防止它溶解在高电压状态的电池中。
 
    为了开发这种材料,恩维亚公司采取了不寻常的做法,测试新的电极材料是在完整的电池中进行,既有电极也有电解质。一般而言,研究人员测试电极材料是要孤立进行,以确定那些潜在属性,如很高的储能容量。但是,有时候,一些材料本身看起来很好,但却不兼容电解质或其他电极。另一方面,有些材料自身看起来不是很优异,但却可能会很好地匹配适当的电解质。所以,恩维亚公司分批测试了 1500个电池单元,每个单元都具有不同组合的电极和电解质,以找到最佳组合。恩维亚公司制备这种电极和电解质材料是手工进行。野猫发现技术公司(Wildcat Discovery Technologies)属于《麻省理工科技创业》TR50最具创新性公司,它使用机器人系统,加快类似的过程。
 
    在测试硬币大小的小型电池后,恩维亚公司制成了足够大的电池,可用于电动汽车。每块重一公斤,可存储400瓦时。商用锂离子电池每公斤约存储120至250瓦时。
 
    低能量电池往往有安全功能,这使它们很有吸引力,可用于汽车。恩维亚公司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苏吉特•库马尔(Sujeet Kumar)说,公司的电池已通过钉穿刺测试,这是电池安全性的一个关键测试。
 
    因为这种材料可以用传统设备制作,所以,它们可能比较容易商业化。库马尔说,恩维亚公司不打算自己生产电池,但要把它的技术授权给电池制造商,或创办合资企业。
 
    但是,这些电池还没有准备好用于电动汽车。为了匹敌车辆的使用寿命,就要在充电1000多次后,仍可保持原有存储容量的80%。公司仍在测试这些新电池,但是,它们在充电400次以后,就会下降到72%的容量,库马尔说道。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大幅度改进电极。这些电池也必须通过其他一些性能和安全测试,之后才允许在车辆中使用。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 电动汽车 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