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中国风电调整风向标指向何处

作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04-0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继政府工作报告将“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的说法修改为“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之后,近日又有消息称,国家能源局日前下发特急文件,要求各省(区市)发改委严格执行风电项目核准计划。
 
    实际上,由于风电核准速度减慢等因素,我国风电投资企业在2011年已经经历了较大的财务压力。
 
    面对一片“风电过剩”的声音,到底是风电发展速度过快,还是电网建设相对滞后?风电行业高速发展的势头是否会继续?风电的优势还能维持多长时间?制约风电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哪里?如果“十二五”是风电调整期,调整的风向标应该指向何处?
 
    面对以上问题,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袁凯峰近日表示,从现在及长远来看,发展风电仍是我国的国策,2012年仍将是风电大繁荣之年,预计全年新增装机仍然会维持较高水平,但是很多制约因素还将长期存在。
 
    电网滞后拖累风电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新增装机总量与2010年相比略有减少,这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5年持续升温之后首次出现转折。同时,全国风力发电量增幅出现大幅下滑,从2010年的同比增速81.41%下降到仅40%。而五大发电集团的利用小时数也都出现了负增长,除大唐以外,基本上利用小时数均减少了200小时左右,华电更是减少了近500小时。
 
    究其根源,袁凯峰指出,风电限电问题在我国愈演愈烈。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8年全国电网限电约3亿千瓦时,风电企业因此损失近3亿元。而2011年我国风电限电已经超过15亿千瓦时,约占风电发电量的12%,个别地区特别是三北一些地区甚至达到20%以上。
 
    虽然风电产能过剩的声音也不在少数,但电网建设跟不上风电发展仍是限电的直接原因。我国风力资源特点决定了风电场遍布在三北等偏远地区,当地消纳能力不足。虽然电网公司2011年新建送出风电线路2万多公里,但跨省区线路建设的规划滞后、投资计划等工作与风电产业发展的时间差等因素仍然在2011年导致了风电大量限电,也使得《可再生能源法》多年来难以实际实施。
 
    对此,袁凯峰认为,长远来看,风力发电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他更期待电网建设的加快,特别是跨省区送出线路的建设。
 
    目前,电网建设中最大的矛盾仍然来自交流特高压技术路线之争。由于国家电网在外送问题上坚持采用的交流特高压技术路线引发了强烈的不同意见,从而延缓了电网的建设步伐。
 
    持反对意见的专家认为交流特高压技术不成熟,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技术路径,他们呼吁采用分布式和直流高压技术加以应对。但从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相关文件来看,交流特高压建设方案几成定局,多个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送出技术路线的争论应该说已经尘埃落定。但对风电投资企业而言,到底哪一种技术路径更为科学?实行交流特高压后可能带来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对风电的冲击能否控制?也是我们不得不担心的问题。”袁凯峰说。
 
    此外,跨省区路线如何更多考虑风电消纳外送、如何制定相应的补偿激励机制以提高电网企业积极性等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制定。
 
    先会走,再去追赶
 
    2011年,我国风电行业整体经营更加困难,个别企业出现亏损,五大发电集团在全国限电中累积占90%以上。同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风电投资企业资金来源、资金成本等方面也压力较大。据统计,自2011年7月末,五大发电集团的负债总额高达24823亿元,同比增长了17%,累计发生财务费用528亿元,同比增加了33%。预计2011年全国五大集团整体财务费用不会低于1000亿元。
 
    华电新能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作为一家主要从事风电等清洁能源投资开发的专业新能源公司,袁凯峰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风电项目的选择慎之又慎,速度受到严重制约。”
 
    据估计,2012年我国风电融资环境或许有所改善,但总体仍然偏紧。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成为风电投资企业的首选。
 
    但袁凯峰指出,低价格采购策略不可避免地把成本压力传递到整机企业上,进而下传到零部件企业,导致整个产业链都拼命降低成本。以风电机组为例,从2008年至今,整机价格每下降500元的周期越来越短,从10个月已经下降到4个月。
 
    2011年由于总体装机规模增速减缓,风机产能过剩明显,价格下跌的速度也很惊人。“产品价格下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这是好事,但是价格下降也存在一个产品质量的安全边际,与价格战相伴随的,往往是产品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问题日益增多。”袁凯峰说。
 
    2011年,风机起火倒塔以及脱网事故等恶性事故共发生30多起,为我国的风电发展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随着国内风机制造业突飞猛进,多家大型风机制造商都在争相开发五六兆瓦甚至更大的风机,采用的路线也不尽相同。袁凯峰认为,我国在风机制造方面还没有足够的成熟经验,也尚未经历时间的考验,还潜伏着比较大的危险。
 
    作为投资企业,袁凯峰表示,华电新能源对上游产业的这种发展表示担忧,“我们认为应该先学会走,走好、走稳之后再去学跑,再去追赶,追求规模一定要以质量为保证”。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 风电 调整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