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揭秘造车新势力电池配套图谱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18-10-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PPT造车”、“野蛮人入侵”、“退订潮”、“内部交付”……业界对于造车新势力的质疑似乎从未停止过。但不可否认,部分造车新势力从进入新车公告、推荐目录再到上市交付,已经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甚至数量在增多、速度在加快。

对于车用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动力电池企业而言,造车新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让其进入和锁定潜力巨大乘用车市场的“敲门砖”。

一方面,对于一直在商用车领域驰骋或意图转型升级的动力电池/PACK企业而言,乘用车领域必定是其觊觎入局的市场,与造车新势力携手配套,使动力电池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也有助于产品未来在乘用车市场的应用推广。

另一方面,对于大型动力电池企业而言,提前锁定新兴市场份额是其发展的正常需要,通过造车新势力掌控整车设计、制造技术更具想象空间。同时,造车新势力的“吸金”与“吸睛”能力也将有利于大型动力电池企业背后的融资需求。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公开表示,欣旺达已经与多家新造车势力合作,在建立系统过程中参与开发或者参与测试。同时,根据电动汽车开发要求,为车企量身订做电池系统设计方案,可以在综合效能上更好地体现电动汽车优势。公司很看好并愿意与新兴造车势力加强合作。

即使是像宁德时代体量巨大的企业,对于造车新势力也呈现出开放积极的态度。高工锂电了解到,今年北京车展上,包括蔚来汽车、爱驰、威马、云度、拜腾、电咖、新特等新款车型上均有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配套方案。此外,宁德时代投资拜腾的消息也引发了业内的无限猜想。

综合来看,从融资亮相、新品发布再到量产交付,造车新势力正在经历第一轮真枪实弹的近身比拼,短期内,新势力们在汽车供应链、研发能力、品质控制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但长远来看,在经历层层制造考验后,新势力们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营销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或将为其带来更鲜活的生命力,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造车新势力的电池选择

值得欣喜的是,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虽然量产、交付重任压顶,但这并不妨碍其加速的产研进展以及对于交付时间的预期与承诺。

高工锂电统计《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梳理发现,包括云度、小鹏、威马、蔚来汽车、前途汽车、合众新能源、电咖、国金汽车已率先进入新车产品公告,并有部分已顺利进入到推荐目录,这为其量产上市及交付销售奠定了坚实基础。

详情如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由于谷神电池着火引发的威马汽车“退订门”流言,也从侧面反映出用户对于造车新势力电池配套选择的关注度。

威马给出的答复是,一般整车厂商在产品开发阶段会尝试不同型号、配置组合申报目录,但最终会上市推出的产品矩阵会考量产品、市场和销售战略等因素,所以准用户们关注厂商公布的预售、上市产品信息,就Get到了要点。

事实上,车企对于电池甚至是零部件的供应商选择都不会只有一家,无论是从供应商培育、产品市场定位还是车型上量之后车企对于供应链风险的把控,这样的做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用户在选择购买车型时,也应记得留意相关供应商品牌。

此外,近期多个造车新势力也纷纷“交代”了进展与交付时间。爱驰首批量产版样车试制成功,定制生产的电动跑车RGNathalie预计年底交付;拜腾的BYTONM-ByteConcept将于2019年完成量产目标并于年底实现交付;车和家纯电动SUV预计将于今年年内正式发布,首批产品将于2019年交付。

电池供应商的“喜”与“忧”

无疑,经过洗礼与蜕变之后的造车新势力将会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角色,且资本标签裹挟下的造车新势力对于动力电池供应商而言又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5月16日,在比克3.0高能芯量产发布会上,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就与其达成战略签约。根据协议,零跑汽车将向比克采购价值数千万元的电池包,目前双方正在整车联合测试阶段,即将实现量产交付。

近期行业内也传出,蔚来汽车向供应商递交的询价函上,以ES810万辆的销量作为保证。

虽然目前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向造车新势力抛出了合作橄榄枝,对其而言也有着难以言说的“喜”与“忧”。

“与造车新势力合作,既有利润的希望,也有极高的商业风险。”一位动力电池企业高层向高工锂电透露,目前公司已经与部分造车新势力展开合作,但与之合作得前提是,会充分考量其资金实力、产品设计能力等,商务条件相对传统车企更为苛刻。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风险,业内的共识是,比如汽车起火,造成起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能够检查出的原因往往是表面的甚至还有可能检查不出,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都怪罪到电池身上。这对于电池企业的商誉损害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当前,造车新势力已超过50家以上,但总体水平偏弱。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在整车研发设计、品控能力等方面,还与传统造车企业存在一定差距。”上述高层表示,因此在造车新势力客户的选择上,企业还是慎之又慎的。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