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发布电动汽车指数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对一个国家的电动汽车成熟度进行评估,主要根据本国汽车厂商规划的电动汽车产量等指标进行供给衡量,根据对车主提供的优惠措施和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等指标进行需求衡量。柯明逸指出,截至2011年,中国汽车厂商并未实现50万辆新能源汽车年产能的目标,2011年仅生产了约6000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虽然中国汽车厂商和零配件供应商对电池研发的投资高达100亿元,但目前达到电动汽车量产和质量要求的本土供应商寥寥无几。同样,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提出到2015年建设超过40万个充电桩的目标,但2011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总共建成约1.6万个充电桩,不到2015年目标的5%。
麦肯锡分析认为,由于价格高、基础设施不完善、车型选择相对少、以及认为电动汽车技术远未成熟等因素,我国普通消费者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大规模购买电动汽车。同样,出于对高成本、标准缺乏和基础设施有限等担心,汽车厂商也仍处于观望状态,而大部分零配件供应商则显得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中国仅建设了很少的公共充电站和充电桩,如重庆人都达3000万,但截至2011年底仅有150个充电桩。选择换电还是充电的政策不确定性和相关标准的缺乏,增加了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
“为了充分实现中国电动汽车的市场潜力,现在中国政府、汽车制造商、零配件供应商和基础设施运营商需要共同致力于制定新的战略,使中国成为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领跑者。”麦肯锡全球董事王三强说。通过对包括政策制定者、行业协会、厂商、零配件供应商、基础设施运营商和学术界等利益相关方的30多个行业专家进行访谈,麦肯锡认为,中国现阶段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过渡性技术,并且大力发展B2B、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为普通消费者市场的普及奠定基础,则有望实现电动汽车产业的腾飞,领跑全球电动汽车行业。
此前的4月13日,麦肯锡曾发布中国201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指出中国主要大城市即将迎来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指数表明,中国的主要大城市已经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点,有望步入低碳经济增长的新轨道,达到经济增长伴随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