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市场化的瓶颈在哪里?如何实现产业化?在“2012·国际锂离子电池发展战略研讨暨技术峰会”上,欲打造全国最大电动汽车生产制造基地的德阳,借智国内外专家,商讨如何解决新能源电池的瓶颈问题,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
一个共识:电动汽车电池聚焦锂电
“这个峰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时期的一个会议,对电动汽车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目前电动汽车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与新能源电池材料未取得重大突破有关。
长期以来,伴随新能源汽车发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也出现不同竞争声音,主要来自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三者之间的“暗战”。不过,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革新,锂电池的呼声已经盖过前两者。
“在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中,锂电池已成为首选电池。”会上,专家认为锂电池具有容量大、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性等优点,足以成为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首选电池。
但锂电池自身“瓶颈”也成为了电动汽车市场化的羁绊。“锂电池相对于铅酸电池、镍氢电池以及燃料电池而言,虽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但其不耐较高环境温度这个安全缺陷,至今尚未完全克服。”四川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王瑞林介绍,目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锂电池的安全性。
“我们希望通过峰会,齐聚众人的力量,解决锂离子电池的瓶颈问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秘书长刘家新介绍,在峰会上,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围绕锂离子电池发展状况及趋势、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在材料装备、电池生产中面临的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一个突破:提高锂电池安全性项目在德阳开工
实际上,这样一个具有前瞻性质的国际峰会选择在德阳召开并非偶然。
德阳市市长陈新有介绍,依托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德阳不断加快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智能充电系统等关键部件研发:深捷科技的150千瓦-500千瓦大功率铝-空金属燃料电池,博力迅公司的大容量棱柱形锂离子可充电电池已投入生产,广汉黄铭锂动力正在建设年产10万吨车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南京嘉远将投资140亿元建设30万辆电动汽车……
随着这些项目的签约入驻建设投产,德阳产业地图上,一条从上游锂离子电池材料到锂电池到电动汽车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
就在峰会召开前一周,四川省黄铭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3000吨无氢氟酸工艺制备六氟磷酸锂项目,在广汉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池电解质大规模产业化项目,不仅将极大提高锂电池安全属性,还将彻底打破日本、韩国等对市场的长期垄断和生产技术封锁。
而这一锂电“瓶颈”的突破,或将翻开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新篇章。(责任编辑: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