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特斯拉首席技术官:设计为汽车量身定制的电池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发布时间:2014-04-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对于汽车公司而言,销售电动汽车是一件困难费劲的事。特斯拉汽车(Tesla Motors)是一个例外。去年是其Model S豪华轿车进入市场的第一年。去年Model S的全年销量分别是另外两款新推出电池驱动汽车的两倍以上,即日产汽车(Nissan)的电池驱动汽车聆风(Leaf)和用汽车(GM)的电池驱动汽车沃蓝达(Volt)。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特斯拉只是一个没有经销网络的创业公司,而其汽车的售价又比其他主要汽车制造商所生产的电动汽车贵两倍以上,它还是取得这样的成功。

特斯拉汽车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JB––·施特劳贝尔(JB Straubel),38岁

汽车的款式设计和技术特征,如17英寸的触摸屏,很吸引眼球,令人倾倒。但创新远不止于此。负责能源方面报道的资深编辑凯文–布利斯(Kevin Bullis)采访了特斯拉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技术官JB–· 施特劳贝尔(JB Straubel),让施特劳贝尔为大家介绍特斯拉成功背后的工程革新。

其他的电动汽车创业公司已经失败了,比如 Fisker Automotive 。而且,甚至连老牌的汽车制造商在销售它们的电池驱动汽车时也是困难重重。是什么使特斯拉与众不同?

“我们正在降低成本,这将允许我们制造售价35,000美元,最大行程超过200英里的汽车。这并不需要神奇的发明。从根本上说,所需的东西都已具备。”

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特斯拉设计自己的电池、发动机、电子设备和控制软件。这听上去不是很有吸引力,甚至不总是直接面对用户(Customer Facing),但归根结底,这就是我们的汽车能够运行良好的关键,这使它区别于其他的电动汽车,并使它可以有效的与汽油动力车进行竞争。

能否提供一个例子?

我们的超级充电器可让 Model S 的充电速度比其他车快两倍以上。要做到这一点,所有的部分在工作时要完美同步,包括冷却系统、控制充电器的电子设备以及与电网的连接。所有的部分必须完美无瑕的作为一个系统工作。如果我们把充电器的生产外包,或外包其他部分的生产,那么我们创新的速度将无法像现在这么快。我们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将会比现在慢很多。

你们很早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在电动机的控制上,由数字控制器取代模拟控制器。这让你们能够用软件控制发动机。这个决定有多么重要?

在早期,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变将会给我们带来多么大的灵活性和敏捷度。当时很不知所措。从旧的道路跳跃到新的路径是一个困难的决定。我们真的赌上了所有的东西。但那个决定让我们能够用软件控制汽车的所有关键功能。现在只有我们才能远程的改变这些东西。

您所指的是无线更新。去年两辆Model S轿车在驾驶者辗过路上的物体后起火。特斯拉发送了一个软件补丁,升高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的高度。在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汽车起火。

我坚信整个行业都将向这个[无线]方向发展。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你们很早就做出使用小电池的决定。这种电池与笔记本电脑所使用的电池类型相似。其每千瓦时蓄电的成本低于其他汽车生产商所使用的电池。但其他汽车生产商的一个电池组中或许只需要数百个电池,而你们却必须使用一万个电池。

其他的汽车公司认为大型电池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大型电池更贵且性能更差。人们想到数千个电池时,可能会说“我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我也不想思考这个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设计制造一个能够解决此问题的系统的确更有难度。但设计制造上的困难只需解决一次。我们从普通商品(如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入手,因为我们当时只有50名员工,没有别的选择。但这个计划也在不断发展。如今,我们与电池制造商紧密合作,设计为汽车量身定制的电池。

你们已经使用了成本更低的电池。但因为选择给你们的汽车250英里的最大行程,相比之下,你们大部分竞争对手的汽车,其最大行程不足100英里。所以你们的汽车依然昂贵 “每辆车的售价从7万美元起,最高可达10万美元以上。

人们认为电池占据了一辆电动汽车成本的大部分。但这一想法并不正确。对于特斯拉电动跑车Roadster(特斯拉生产的第一辆汽车)而言,电池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已不到一半。现在,对于大多数我们所生产的汽车,电池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我们正在降低成本,这将允许我们制造售价35,000美元(通用沃蓝达的价格),最大行程超过200英里的汽车。这并不需要神奇的发明。从根本上说,所需的东西都已具备。

分享到:

关键字:特斯拉 电动汽车 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