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丰田推倒燃料电池专利墙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5-01-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继丰田Mirai燃料电池车上市后,燃料电池车领域再次传来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1月6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15国际消费电子展开幕前夕,丰田汽车公司宣布,将无偿提供5680项燃料电池相关专利(包括正在申请中的专利)的使用权,旨在推动并主导燃料电池车产业的发展。

■大手笔开放专利

在丰田此次分享的5680项专利中,约1970项涉及燃料电池组技术,290项涉及高压储氢罐技术,3350项涉及燃料电池软件控制系统,还有70项涉及氢气生产和供应。其中,燃料电池车相关专利将免费开放至2020年,而氢气生产和供应技术相关专利永久免费。

丰田在其官方声明中表示,制造和销售燃料电池车的汽车制造商、燃料电池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建设和运营加氢站的能源公司均可免费使用其燃料电池专利。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公共汽车或铲车等工业设备也可包括在内,但汽车以外的产业使用专利则要先提出申请,并需要通过评估审核。对于丰田开放专利,丰田美国汽车运营部高级副总裁鲍勃·卡特的解释是:“我们认为,未来100年燃料电池会成为主流技术。让更多的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发展这项技术,将会加快市场对这项技术的接受过程。”“协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仅靠一家企业很难将技术推广开来。如果我们还是处在汽车只是汽车的时代,那还好说,但现在,汽车本身已经与基础设施紧密相连,通信、标准、电能不可或缺。所以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前进。”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长池史彦指出,“开发燃料电池车的企业并不多,但考虑到未来,燃料电池车潜能无限。为了促进普及,就需要像丰田这样,通过开放专利来使更多企业参与进来。非常欢迎这种做法。”

丰田有希望燃料电池车快速普及的理由。2014年12月15日,丰田首款量产燃料电池车Mirai在日本本土上市,售价为723.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7.5万元),得益于日本经济产业省提供的202万日元补贴,消费者实际承担的费用约为520万日元。丰田计划2015年将Mirai燃料电池车推向美国市场,之后推向欧洲市场。丰田预计,Mirai燃料电池车的全球年销量约为5000~10000辆。丰田在宣布开放专利的当日说,这款车只需3到5分钟就能加满氢气,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从静止状态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10秒,且该车实现了零排放,尾气只有水蒸气。

此外,丰田还宣布,将在燃料电池车领域提供一个实质性的金融支持计划,包括投资建设加氢站,向商用车领域推广燃料电池技术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丰田开放专利的做法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仔细回忆,就会发现其与特斯拉如出一辙。2014年6月,特斯拉宣布开放200多项专利使用权,希望借此促进市场更快地向电动汽车转变。特斯拉和丰田曾是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伙伴,且丰田于2011年购买了特斯拉2.4%的股权,并承诺为RAV4电动版采购特斯拉的电池系统。不过,由于丰田更看好燃料电池车,最终双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都希望各自的选择才是正确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过高一直是限制燃料电池车推广的瓶颈,而丰田在燃料电池车的研发上不遗余力,在这一领域收获不菲,此次开放专利有助于推动燃料电池车的发展。

同为日系车企,日产、马自达、富士重工等汽车制造商对于丰田的做法表示赞扬。日产副董事长志贺俊之称这是“为促进研发而作出的罕见的决断”。除了丰田外,本田的燃料电池车计划2016年3月底之前上市,日产的燃料电池车正在研发中,而马自达和富士重工尚未表态参与。

富士重工社长吉永泰之公开称赞了丰田开放专利的做法,但未明确表示是否将其用于将来的业务。马自达社长小饲雅道称:“全日本厂商携手努力才能成功,基于上述认知,丰田作出了这种全球化决断。”小饲雅道表示,对公司技术部门及利用丰田专利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后,将其用于基础研究,但燃料电池车需要巨额研发费用,暂时没有商业化计划。

丰田开放氢气生产和供应相关专利,是希望加快加氢站建设,从而推广普及燃料电池车,毕竟加氢站之于燃料电池车就像加油站之于燃油车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丰田正通过贷款和合作发展等多种方式在美国加州等地建立数十座加氢站,以备Mirai燃料电池车在美国上市。丰田表示,Mirai在美国的售价为5.75万美元,而加州消费者可以得到来自美国联邦政府和加州州政府共计1.3万美元的补贴。“2015年到2020年推出的第一批燃料电池车将至关重要,需要业界的共同努力和非常规协作。”鲍勃·卡特说,“通过消除传统的企业界限,我们可以加速新技术的发展,更快、更有效、更低成本地进入未来交通。”

分享到:

关键字:燃料电池 丰田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