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电池回收谁来管?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搜狐媒体 发布时间:2015-11-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最近三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2万辆。2015年1-9月新能源车累计生产14.42万辆,销售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倍和2.3倍,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一个爆发期。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暴涨,随之带来的动力电池的报废量猛增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据相关资料介绍,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大约为20年,一旦用于汽车,经过3-5年的使用时间,就必须报废。据业界专家预测,今年,我们国家动力电池的报废量累计约为2 -4万吨,到2020年前后,我国仅纯电动乘用车和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电池累计报废量,将突破15万吨,达到17万吨左右的规模。这些电池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回收和处理,将会对地球造成二次污染,环境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更替:已是迫在眉睫

据了解,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普遍通过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镍氢、镍镉、锂电池的回收处理方法,提取其中有价值的金属,这种形式在新能源车保有辆少的情况下勉强能解决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所以动力电池回收国标的出台已经迫在眉睫。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出台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国标对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秩序和节约资源带来好处。据了解,由于动力电池回收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回收模式,过保动力电池将有可能流入个体私营者、零售商、汽车维修店和4S店等非专业回收利用机构,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将回收的动力电池经简单处理后再次流人市场,严重危害人身安全。

 

回收:市场尚未成形

其实,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动作,但动静不大。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了解到,由于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研发推广阶段,并没有大范围使用,因此我国车用动力电池也尚未出现大规模报废的情况,所以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业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但从回收处理技术角度来说,汽车用动力电池与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镍氢、镍镉、锂电池的回收处理路线基本相同,主要提取镍、钴、稀土元素等有价值的金属,目前国内已基本具备相应的回收处理技术。

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已有一定数量的镍氢、锂电池及钴镍再生企业,回收服务网络逐渐扩大,已具有回收和再生处理车用动力电池的基础,今后应有效利用并完善现有回收网络,使其更适合车用动力电池这种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型电池的回收利用。

监管:规范成空白

关于责任主体以及费用承担比例的问题,业内争议存在已久。电池生产企业认为,他们将动力电池卖给整车企业,回收的费用就应该由整车企业负责;整车企业认为,电池被消费者使用几年,如果回收的话,整车企业和消费者应共同承担费用;而消费者则认为,自己电池被回收,整车企业与电池生产商应给予一定补贴。4S店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并无相关政策对动力电池回收作出规范。

 

公开资料显示,虽然我国曾先后制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并没有针对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处理的专门立法。而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于动力电池回收有一定的规范流程,虽不够完善,但已走在世界前列。以日本为例,日本新能源车行业的各方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蓄电池生产销售-回收-再生处理”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同时日本民众也自发成立民间组织,参与到废旧电池产品回收的各个环节。

近日也有消息传出,针对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国家标准,相关部门已经组织新能源汽车企业、专家进行了多轮商讨,其中,讨论重点在电池回收的安全检测以及回收过程中的费用承担问题。至于能出台什么新规,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回收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