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我国动力电池技术落后于产业规划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发布时间:2016-01-25 浏览:

按照2012年6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15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WH/kg以上; 到2020年,动力电池达到300WH/kg以上。如今,2015年已经过去,不少动力电池研发人员只能用“哭诉”来面对这个目标。

为什么会“哭诉”?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国家863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子冬认为,这个目标是“研究目标”而不是“产业目标”。他对此提出疑问:这样的规划目标是否切实考虑了企业的科研力量和实际承受能力?

王子冬讲述,在近期与某动力电池科研人员交流时问道,“既然完不成,为何当初还要接这个研究项目?”对方表示,如果不接就得不到科研经费。显然,目标大于能力,经费需求大于市场需求。“目前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还没有把100WH/kg 的电池组真正商品化。”王子冬对记者说。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比较突出的三大瓶颈技术,即车身轻量化技术、电动机节能技术和动力电池集成技术。面向2020年,电池模块比能量实现300WH/kg,也就意味着单体电池需要达到330WH/kg以上。从“研究目标”来看,300WH/kg的电池组几年前就已经在实验室出现,但循环使用寿命短,成本、安全性更难保证,根本不符合产业化的实际要求。

王子冬表示,“研究目标”只是技术层面的试验结果,充分考虑循环寿命、成本、安全性能的“产业目标”才是电池企业追求的目标。另外,一款新电池组在产业化之前仅做2000次循环测试就需要三到五年,一旦不成功则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

由此来看,动力电池产业是不是需要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产业规划?

目前,动力电池包括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以及锰酸锂电池、钴酸锂电池等,它们在安全稳定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方面各占优势,相比而言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更符合产业化的要求,汽车用动力电池目前仍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三元锂电池可能会成为后起之秀。但实际上,无论采用哪种材料,集成技术才是提升电池安全的关键。

王子冬介绍,动力电池出现问题多是在充电时发生,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目前市场存在一个误区,电池供应商应该把电池的一致性做到±1%范围内,而这个目标在单体电池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在单体集成电池组之后,一致性会相差10%,问题就出现在集成过程中。电池温度不一致,尤其在充电时更为明显,导致电池效率不同,造成稳定性、寿命下降,甚至出现事故。所以,电池集成技术应该是动力电池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联手攻关的目标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