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比亚迪:一块电池的信仰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车市红点 发布时间:2016-04-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信仰,是人生的动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坚持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美,但这过程却是艰苦的,能完成一定是少数,但这少数一定也是最美的。

因为一个绿色梦想,因为对一块电池的信仰,一个企业在新能源的道路上坚持了20年。如今,它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企业中,坚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最坚强的公司之一。

它,就是比亚迪。

如同每一个都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拓客一样,怀揣着汽车强国梦的王传福毅然决然地进入了汽车领域。

对于企业而言,选择踏入全新行业发展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比亚迪之前并没有任何汽车制造方面的经验,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和困难自然不少。

回想起王传福当年在比亚迪汽车刚成立时说过:“我们进来以后大家都质疑,因为传统汽车企业大部分都是合资的,当时合资公司都有一些偏见,认为你是从IT过来的,你如何不行。”

2005年,王传福开始他的绿色梦想,制定超前战略。在很多人不看好电动车时,他大胆先行。新技术的投入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决策人去选择方向。以他为首的比亚迪决策层,都具有很强的技术功底,但王传福坦言,真正的技术路线选择、产品选择,到最终形成比亚迪的战略,其实全系于他一人。

王传福是技术出身,在他看来,技术会让人具有更强的判断力、更深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大量阅读和研究有助于他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他至今坚持阅读,特别是要酝酿和确定新项目时,他会集中一周到两周时间,每天大概抽出四五个小时闭门苦读技术资料。

坚持是一家汽车企业最重要的基础,没有坚持,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成功。为何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在传统燃油汽车市场很难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汽车企业有着漫长的历史积累,而积累同样是一种坚持。

中国汽车企业,随着政策的指挥棒起起落落,尤其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时常变幻。许多的汽车企业都是因为政策的存在而存在,更是因为政策的变化而调整。即使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及发展战略起伏不定时,比亚迪一直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将新能源汽车战略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战略方向。

从最初的纯电动车E6,到后来的插电混动车型F3DM,再到今天的秦、唐、K9(纯电动客车)以及未来的E5、元、宋等车型。比亚迪从没有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上止过步。

是的,比亚迪坚持了下来。

起初,几乎所有的人对新能源汽车持怀疑态度的时候,认为这只是在哗众取宠,甚至觉得百害而无一利,比亚迪却在自己的大本营深圳,联合其他投资者成立纯电动出务车公司,“明目张胆”地开始了运营。

市场最终证明了比亚迪的正确,这家电动出租车企业实现了盈利。难道还有其他领域更能证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可靠?无疑,出租车市场是最好的检验工具。

是的,比亚迪又一次坚持了下来。之后几年漫长的岁月,比亚迪的电动车得到了完全的市场验证。

在“十二五”期间,比亚迪发布了542战略,从性能、安全、油耗三方面重新定义汽车标准,助力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实现“弯道超车”,同时推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且集王传福与比亚迪“拓”劲于一身的新能源SUV——比亚迪唐。按照比亚迪的计划,今后比亚迪旗下所有新能源车都将达到542标准。

如今,比亚迪已经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牌”。多年的磨砺有了结果,多年的坚持有了回报。

这期间,比亚迪不忘初心,以电池技术起家,专注于电池技术,把一块电池做成了信仰。

2015年,比亚迪新能源车全球累计销量61722台,同比增长234.7%,自5月份起,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连续九个月全球销量第一,并一举夺得201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总冠军。

就在今日,新能源领域有两件大事将发生:比亚迪两款新能源车——秦EV300和e5上市;无独有偶,特斯拉 MODEL 3新车也在同一天全球首发。

比亚迪和特斯拉,一个是中国新能源车的领军品牌,从电池做到了电动车;一个是有“用硅谷思维颠覆底特律造车”的海外新能源车品牌。

然而,他们都用一套领先的电池管理技术,将电动车续航里程扩大到了300公里,无疑创造了新能源车行业的新标准。

车市红点认为,相比于特斯拉,比亚迪秦EV300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在价格和使用便利性上,更具亲和感和竞争力,也更能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优质的体验。

由此可见,专注电池技术、不忘初心的比亚迪,把一块电池做成了信仰,也凭借这份信仰引领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今日,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块电池的信仰。

分享到:

关键字:比亚迪 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