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拥抱新能源应预想废电池处理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6-04-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北京首家出租车换电站启用。在这里,电动出租车只需花两分钟,就能更换一块满电电池继续行驶,站内28块电池轮换开工,每天能满足150辆车的换电需求。但看到便捷之余,也有不少人生出疑虑:这些电池寿终正寝之后该何去何从?

很显然,这种担忧是客观存在的。眼下,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爆发期”,整个产业势头迅猛。而高产的背后,则是若干年后可能高达十几万吨的废旧电池报销规模。事实上,如今电池已经日益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身处互联网时代,各种移动电子设备成为居家必备,电池的需求量和使用量水涨船高,但回收利用情况却不容乐观。相较于早年电池的“量小势微”,如今电池可谓“块大量足”,末端处理更难上加难。这也提醒我们,在发展新能源的问题上,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一时半会儿的便捷,更有怎样循环利用的谋划,切不可落入为解决“黑色污染”又造出“绿色污染”的怪圈。

揆诸现实,电池之忧并非独例。我们常能看到一些政策短视问题:或源于考核压力,或出于思维惰性,上项目、搞开发,往往是只管燃眉之急、不顾长远之效。说到绿色出行,就忙着将公用自行车运到指定点,后续管理维修却搁置不管,任其在风雨中破败;说到美化道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栽上树苗,活没活、长得好不好没人过问。很多时候,表面光鲜的项目最后往往都留下一屁股问题。之前曾有报道就说,北方很多地方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发电风车,可建好后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究其原因,是当地没有建立配套的输电系统,导致风电输不出去。如此“糊涂”,真叫人哭笑不得。

对今天来说,如何更好地迈向新能源时代,恐怕不仅是让电动车跑起来,让一个个移动设备亮起来,而且要把从生产到回收到再利用的一系列问题考虑清楚,形成一套完备的闭环产业链。倘若只着眼于火热的生产端,不顾以后的回收端,就会陷入新的“先发展后治理”怪圈。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实践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欧洲和韩国等,采取税收减免或者财政支持的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投入和尝试电池回收;瑞典等,则是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让电池生产厂商分别承担各自的回收利用责任。

新能源发展正如火如荼,可在产业狂欢的同时,请别忘追问一句电池要去哪儿。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