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临界点在哪?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网 发布时间:2016-11-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自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以来,国内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警报就不绝于耳,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35.5万辆,销售33.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7.9%和82.2%。基于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期看好,2016年以来,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动力电池产能扩充浪潮。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锂电行业平均每天投入5个亿,产业投资金额接近2000亿,其中动力电池扩产项目达78个,投资总额近千亿。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拉动,却并未让所有的动力电池厂家受益。从目前企业的规划产能和市场实际需求来看,动力电池产业已显现产能过剩苗头,或将由2015年的严重不足向未来几年的产能严重过剩翻转,只是2016年似乎还不明显。

 “现在看各个同行报出来的产能总数,它肯定会过剩。”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黄世霖曾对媒体表示,随着行业产能的扩充和动力电池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会出现高端动力电池依然供不应求,技术能力不够的产能相对过剩情况。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6.45GWh,同比增长59.26%,环比增长8.95%。前三季度动力电池产量为19.3GWH,实际出货量为17.2GWH,预计全年动力电池出货量达26GWh,同比增长45%。

 GGII分析指出,受电池规范目录、骗补调查、下游市场需求放缓和企业资金紧张等影响,2016前三季度动力电池产销量主要集中在比亚迪、宁德时代、沃特玛、国轩高科等一线动力电池企业,中小电池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已经呈现了高端产能供不应求,低端产能过剩的发展趋势,这种情况可能会在明年集中体现。

 “动力电池产能在明年将出现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总经理杨华通表示,当前国内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巨大,但能够生产出满足国家制定的动力电池8-10年质保要求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

 同时,电池企业众多但已进入规范目录的仅有57家,这意味着将会有大量电池产能无法顺利地装配进电动汽车,从而出现过剩。

 业内人士预计,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洗牌将在2017年开启,届时龙头企业的优势将进一步突出,而在低端领域重复建设的电池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动力电池在明年会出现两个现象,一个是阶段性的产能过剩,另一个是结构性的过剩。”多氟多董事李凌云认为,经过行业洗牌之后,最终能够留下的有竞争实力的电池企业估计只有十几家。

 从当前动力电池实际出货量和企业规划产能对比来开,未来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但也有部分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动力电池市场的蛋糕也一直在做大,不管是大企业还是新进入电池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中航锂电市场总监阮艺亮指出,目前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正处于扩产阶段,从明年开始新增产能将逐步释放。总体来看,动力电池产能仍未过剩,但是电池型号过多、尺寸标准不统一不利于动力电池后续回收和梯次利用的发展。

 “国内大多数电池企业扩充的都是磷酸铁锂,但三元动力电池市场正快速增长。目前国内能优质三元电池产能不足,加上三星、LG等外资电池企业并未进入目录,从而加剧了三元动力电池的供不应求。” 一位不愿具名业内人士向高工锂电网表示,尽管动力电池的总体产能可能存在过剩之忧,但下游的车企目前却还因电池供不应求而烦恼。其中,三元电池供不应求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动力电池产能会不会过剩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看电动车对电池的需求什么时候会达到平衡,目前这个需求还不清楚,所以谈电池过剩也不容易。” 超威创元综合企管部总监杜文龙指出,尽管铅酸电池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锂电池会在很多领域替代铅酸,但挤压铅酸市场的节奏不会太快。超威集团已经把锂电业务单独出来运营发展,目前正在加速扩充产能。 

据了解,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逐步走出上半年政策调整和骗补调查的影响,预计在第四季度会再次迎来产销量的爆发。而已经进入规范目录的电池企业也正在为第四季度出货量冲刺或完成先前未完成订单而忙碌,绝大部分新增产能尚处于项目建设当中,产能集中释放还需一定的时间。 

“总体来说,今年还没有看到真正的产能过剩,但出现了因各种原因造成电池企业库存增加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高工产研董事长张小飞认为,动力电池新增产能的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的产能投入基本上没有问题。

 不过,张小飞也提醒到,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大战正在一步步推进,预计到2017-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将经历激烈的产能之争、性能之争、性价比之争,行业投机者将面临淘汰出局。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