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国家政策对锂电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且对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格局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在2016高工锂电暨电动车年会上,高工产研董事长张小飞在主题为“政策调整下锂电及电动车新格局”的演讲中表示。
从目前来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已经逐步形成体系,涵盖了宏观政策、推广应用及优惠政策、行业管理政策、科技创新政策、基础设施政策等。
梳理国家层面颁布的各项政策,张小飞将其分为三大类,分别为策略类、趋势类和强制类。
策略性政策包括碳配额交易制度、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主要特征是长期看利于整个行业发展,但短期内作用较小。
强制性政策包括《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录》、《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等,其特点是具有强制性,不可预见性,短期内对于企业影响较大。
趋势性政策则包括补贴退坡、对于产业龙头企业发扶持等,其特征是跨度周期较长,同时具有可预见性。
尽管部分政策的出台仍存在较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其正在向多维度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会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体系化政策的驱动下,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也呈现除了新的市场格局。在电动汽车领域,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达174家,随着生产资质的逐步放开,给互联网造车等新的进入者带来了机会,同时,传统车企所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在乘用车领域,动力电池供应商的选择将一定程度地决定了电动车的等级;互联网汽车企业为颠覆未来而来,会一定程度地推动电动车市场的发展;在此背景电动乘用车领域有望重塑造竞争格局。
在客车领域,随着地方保护壁垒逐步瓦解,区域逐渐被打开,与此同时,电池供应商产能将逐步释放,而供应也将趋向集中,排在后面的客车企业将被面临淘汰风险,面对这样的威胁,未来客车企业和电池企业的联姻将成为重要出路。
系统性政策调控下的动力电池产业,同样将呈现出新的格局,政策对于领军企业的扶持将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产业集聚的趋势将愈加明显。截至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达145家,预计到2018年,将减少至85家。
张小飞指出,动力电池前五大企业格局基本已定,但后面的格局波动幅度会较大,未来几年,影响产业格局的主要变量包括政府主导的采购、电池技术水平、基于产业链联动的价格竞争以及规模效应等。
能在价格、技术、安全等方面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快速上位,三四线动力电池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重挤压。可预见的是,眼下即将到来的2017年,行业洗牌将会提前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