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揭底影响车主购买新能源车决心的几大问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阿川说车 发布时间:2017-05-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目前,全国的汽车保有量近2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2016年产销量分别达到了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以上。但新能源车的产销高增长离不开国家对新能源车的高补贴政策和牌照政策。

2017年,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后补贴时代”,补贴滑坡、政策上也不再那么优先,新能源汽车褪去“皇帝的新衣”后,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

如果说,2016年的北京车展上的新能源车是互联网车企的宣战,那么,2017年上海车展上的新能源车则是传统巨头的回击。

今年上海车展参展的1400多部新车中,有159辆新能源车型,占比已经超过10%,这其中大量的新能源车型都是由传统车企带来的。比如东风集团一口气就带来了十款新能源车,广汽集团连带概念车也有四款,而国内车企几乎是每个品牌至少会有一款新能源车(包括概念车),总数达到了96款。

新能源车投放市场的数量大于了各位看官的预期,市场表现和厂商信心却不成正比。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3月份新能源市场销量呈现结构性走强的态势,销量达2.75万辆,同比增幅达76%,环比增长67%,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A00级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05万辆,占比为46%。相比1月份0.65万辆以及2月份1.65万辆,3月份的2.75万辆销量有所回升。

从1、2月份多款车型销量出现断崖式增长,到3月份销量大幅度回升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市场对补贴的高度依赖再次显现,这是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在从政策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阵痛。但清晰明确了一点: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渐消退,新能源车型的竞争最终需要到市场直接拼刺刀来博弈。

数据看似一片红火,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信心,似乎并没有随着市场规模的壮大而明显提升。

2016年,北京市的6万个新能源汽车指标在8月份全部用完。从表面上来看,新能源汽车号牌十分抢手。但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实际截止到10月9日,北京仅上牌了1.63万辆纯电动车,剩余72.8%的指标迟迟未使用。

这样的现象来自强烈的占号心理。占号不买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充电桩等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影响着车主的购买决心。

1、续航里程困扰

在大多数市场机构的调研中,阻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一个主要理由,是续航里程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新能源车主的调侃,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里程不太能够满足需求。而不少车企在宣传中,都避而不谈实际里程,反而高调突出理论上能达到、但实际上很难实现的“续航里程最高值”。

新能源汽车到底能开多少公里?汽车之家曾在冬天对北汽、江淮、启辰晨风、腾势等新能源汽车进行了评测。充满电后、在全程开空调暖风的情况下,四款车实际续航里程均与厂家宣传的最大续航里程有距离,个别车型偏差超50%。

2、电池技术待提升

提升续航里程的关键在于电池技术。当前,市场对电池最关心的关键指标集中在安全稳定性能、循环寿命、耐宽温性、充电速度和能量密度五大方面。

就动力电池而言,目前,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以及钛酸锂电池在电动车领域都有应用。但目前这几种电池的应用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阿川说车曾对几种电池做了详细介绍,点击查看。了解这些,选新能源汽车的时候至少可以不被忽悠

3、滞后的充电桩

除了新能源车本身的问题,充电桩配套滞后是阻碍不少潜在消费者购车的另一大因素。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新增公共充电桩10万个,已累计建成约15万个。2017年我国将力争新增充电桩80万个,其中专用桩70万个,公共桩10万个。

然而,虽然充电桩产业发展增速较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居民区充电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公共充电设施重建设轻运营、行业发展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以私人充电桩为例,由于安装私人充电桩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自己的专属车位,在没有车位的情况下,很多车主只能通过自家的空调插座进行改装,并顺延电线进行充电。这种做法不安全,2016年多起电动车起火事件,都与此有关。

公共充电桩的问题,则集中在“有桩无电”、“汽油车占位”、“位置模糊”、“充电不兼容”等方面。

虽然目前新能源车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这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以上问题只要能妥善解决,新能源车的销量超传统燃油车是迟早的事。

最后看看三月份销量前五的几款新能源车。其实丰田拉罗拉双擎和丰田雷凌双擎在中国政策的界定下不算是新能源车,纯电动才为新能源,但消费者的理念里双擎也算是新能源车。

以上均为补贴前的价格,详情补贴请参照各地详情。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车 续航里程 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