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应对外资 当前国内电池厂商优势依然明显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锂电世界 发布时间:2017-07-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从短期来看,外资电池企业全面进入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对行业影响有限。一方面,开放股比限制,并不意味着能够迅速打开市场,毕竟车型推荐目录和《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目录仍处于捆绑状态,虽然第五批目录AESC的电池得以进入可以看做一个信号。

当前国内电池厂商优势依然明显

从长期来看,国内企业具有两大优势:第一,国内各大动力电池企业的整体实力并不比外资弱。例如目前宁德时代已进入到国际主流车企供应链,与LG化学、三星SDI等国际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全面竞争,外媒公布的2016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生产商排名中,中国有4家企业入围十强名单,凭借各大企业的雄厚资本、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在外资企业完成量产之前,各大电池企业的技术水平足以达到与外资巨头相抗衡的状态。

第二国内企业保持本土优势,即使补贴完全退出以后,政策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也不会消失,会有新的扶持政策来替代补贴政策,相比与外资企业,国内电池企业在市场中仍处于优势地位。

国内电池企业与日韩企业的差距主要在制造能力与工程化能力上,杉杉能源董事长李智华指出:电池如果从品质体系,评估体系讲,是外国企业做得更好,但差距已越来越小,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从某种层面上讲是有天花板的,到一定程度最先进的技术进步会减速,在国家的扶持和民间投资的推动下,技术追赶的问题肯定能解决。

但大多数企业为了获得补贴,在政策未完全明朗前,并不愿意去踩雷。短期内多数车企仍然只会考虑采用进入企业目录的本土企业。另一方面,外企独资生产要进入量产阶段,包括建厂、做测试等,在流程上也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厂商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