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巴莫科技:做国家新能源事业推动者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滨海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今年滨海新区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上,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工程师宋英杰是滨海新区2016年度唯一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作为新能源行业的攻关者、创新型劳动者,他展现了新时期劳动者的新风采。“能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殊荣,我非常激动,感到万分荣幸,这也是对新区广大建设者的极大鞭策和鼓舞。”2007年宋英杰从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怀着为国家新能源事业做出点成绩的梦想,毅然进入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干就是十年,成为了新能源行业的先锋人物。

打破技术封锁

做新能源行业的攻关者

“打破技术封锁,做新能源行业的攻关者。”进入公司后,宋英杰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制、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并种下了一个梦想。10年来,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他曾先后参加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天津市等20余项国家或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或重大课题研究,给公司带来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完成的大多数项目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作出了贡献。

宋英杰至今印象最深的仍是初入公司承担的第一个项目—磷酸铁锂项目。该项目也是公司第一个磷酸盐重大项目。当时磷酸铁锂产品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仍被国外公司视为核心技术,且国内还没有适用磷酸铁锂产品生产的干燥、焙烧等专用设备,国内产品性能同国外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如果材料技术不实现突破,那我国动力电池的发展就会受制于人。”宋英杰说,当时他主动请缨建立了磷酸铁锂研发团队,首先从产品配方和DOE实验等基础抓起,暗下决心一定要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几乎每道工序都亲力亲为。为了和时间赛跑,只能以公司为家,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百次反复实验,最终找出了影响产品性能的关键质控点,小试产品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来不及庆功,宋英杰又马不停蹄地跑遍大半个中国拜访相关设备厂家,进行技术交流和磷酸铁锂专用设备联合开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专用设备的国产化,建成了一条高品质磷酸盐体系的生产线,为公司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方面的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现自主创新

做新能源行业的推动者

“ 一直以来,锂离子动力电池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加工性能和倍率性能同时兼顾是全球性的行业难题。实现自主创新是我们研发团队的又一项艰巨的任务。”宋英杰回忆说,当时他的孩子刚刚出生,为了研发项目,照顾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他错过了孩子出生后的无数个“第一次”,现在回想起来还深感歉疚。但值得欣慰的是,通过研发团队3年多的努力,最终建立了一次粒子纳米化、二次粒子微米化的结构模型,在保持良好加工性能的基础上,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完美解决了这一行业难题,实现了量产及产品高端配套,并荣获天津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目前,经客户认证,该材料5分钟可以充电80%以上,能够满足所有对充放电倍率性能要求高的锂离子电池要求,产品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作用。

重视知识产权

做新能源行业的领导者

“重视知识产权,做新能源行业的领导者。”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宋英杰又种下了一个梦想。他说,当时国家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公司的发展理念是进入全球所有高端锂电厂家、成为锂电材料行业的领导者、覆盖国际高端所有便携式电子产品和进入国际高端电动汽车供应链。但实现这一愿景的前提是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作为新能源行业的一分子,他积极参与了国家相关规范和规划的编制工作,如工信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规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以及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子材料行业十三五技术发展路线图》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10余年来,宋英杰作为公司核心人员已申请相关发明专利20项,其中授权10项,他的创新能力也得到行业认可,获得了TRIZ二级创新工程师证书。目前,该公司产品已实现给全球十大锂离子电池公司中的七家供货,广泛应用于3C、动力和储能领域。

说到未来,宋英杰说:“事业是人干出来的,更何况,人生难得几回搏。为了滨海新区的美好未来,我要满怀干事创业的激情去搏一回。和大家一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必将更加努力工作,为新能源行业的进步,为美丽滨海的建设,再立新功!”。

分享到:

关键字:巴莫科技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