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主要活动 返回

“21世纪论坛”聚焦新能源

作者: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0-09-29 浏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办的“21世纪论坛”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该论坛是人民政协开展多边交往、促进国际合作、实践公共外交、展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窗口和舞台。“气候变化与新能源”作为全球一个焦点话题被列入今年论坛探讨的六大议题之一。会议期间,与会人士共同讨论了“阶梯电价”、“新能源汽车”等与新能源建设发展相关的热点话题。

  发展新能源不能头脑过热

  与会专家指出,虽然新能源势头强劲,前景看好,但是也出现了盲目上马、一窝蜂发展的迹象,须引起警惕。

  在8日记者参加的“21世纪论坛”气候变化与新能源专题会议与专家访谈会上,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家华举出了风电的例子:“现在风电项目有大跃进的倾向。风电有它的特点,一是间歇性:有风就有电,没风就没电,光也是如此;第二是高成本;第三,和化石能源比,风电能量产出低。考虑到这些特性,新能源发展不能操之过急,更不可以搞大跃进。”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电监会原副主席邵秉仁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邵秉仁认为,目前新能源出现过热的现象,需要冷静下来。从国家层面说,首先要明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发展思路要明确。我国现在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要完成对国际社会承诺的节能减排指标,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必须把传统能源的节能减排放在优先位置。因为后者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更大,投资更小。同时发展新能源须科学规划,要考虑到与电网建设的同步性和协调发展,而不是盲目建设大的风电场或发电站。此外,还应重视技术问题,现在很多关键技术尤其是储能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关键技术不突破,成本就降不下来,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就受到限制。”邵秉仁说。

  营造新能源发展应用的有利环境

  发展新能源要有使用新能源的环境。对于如何营造有利于新能源发展良好环境的问题,与会人士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蔡国雄表示,新能源利用须配套电费改革,突破与电网协调的瓶颈,而现在准备推行的阶梯电价是否真正促进节能值得怀疑。他认为,分时电价与之相比更具优势。

  “比如风电在很多地方有反负荷特性,负荷较小的夜间反而风大。要使这些能源真正起到节能的作用,单纯的阶梯电价是做不到的。我建议采用分时电价,以鼓励消费者在电价比较便宜的夜间用电。现在我们正在搞智能电网,一旦成功,老百姓将不再是单纯地买电用电,还能卖电给电厂。如果再加上分时电价,那么老百姓就可以在晚间用电动汽车等形式把电存储起来,在白天高电价的时候卖给电力集团,像炒股一样炒电,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获得盈利。”蔡国雄说。

  除了电价改革,邵秉仁提醒,新能源发展应注意合理布局。国际上新能源大都适合于分布式电源,如边远地区用电,传统电网送电负荷小,线损大,相比之下,更适合搞太阳能或风电机组,解决局部的用电问题,而且有利于新能源就地消纳。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在谈到业界和社会十分关注的新能源汽车时表态,有人认为现在新能源汽车有些过热,他对此持反对意见,而且认为对关键零部件的投资热一点是好事。他表示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不是投资能解决的,必须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少谈一些投资多谈一些创新。新能源汽车的弱点是电池。它不像手机电池是小功率的单块电池,而是包括了电池原料、单体电池的制作工艺、电池集成过程的系统问题如控制、热管理、车上的安装布置、标准化、回收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这是需要攻克的一个瓶颈。需要全社会投资、创新。”

  此次会议上,与会人士还就人类社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加强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须对人类的文明历史有清醒的认识。历经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人类应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改变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杜绝奢侈消费,提倡绿色财富观和低碳、节能的消费观。

  当天,与会的政协委员对低碳经济和气候变化畅所欲言,对新能源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倾向也直言不讳。事实上,民主党派对低碳经济的关注由来已久。在今年两会上,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被列为会议一号提案,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作为一项具有政协特色的、高层次的多边交流活动,“21世纪论坛”曾分别于1996年、2000年、2005年举办了主题为“展望21世纪的亚洲与中国”、“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三次论坛会议。

分享到:

关键字:世纪 论坛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