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合资品牌电池国产 特斯拉上海建厂临近 中国电动车困局将解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7-11-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国内电动车市场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华晨宝马在沈阳发动机工厂内建立高压电池中心项目,宣布电池国产化;二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近期公开对外表示,特斯拉正在与上海市政府就落户一事展开沟通。加上允许外国汽车品牌设立第三家新能源合资车企,即将放开新能源合资股比限制,一些业内人士判断,中国电动车发展的脉络已经趋于清晰。

电池包国产化成为共识

10月24日,华晨宝马沈阳动力电池中心正式揭幕,其动力电池供应商是国内一流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其所开发的动力电池将用于即将投产的国产BMW 5系插电混合动力车型。据透露,沈阳动力电池中心也成为宝马在德国之外最大的电池中心。

华晨宝马为什么选择动力电池国产?这要从工信部的相关政策说起。按照相关解读,车企的车型只有配备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划条件》企业名录中的企业动力电池产品,方可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获得相关政府补贴、免征车辆购置。对于电动车之外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而言,电池国产后可获得车企新能源汽车积分,满足即将实施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政策要求。

电驹网总编辑马连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国家已经发布了4批‘电池目录’,共计30-40家动力国内电池企业,传达的信息很明确:要求新能源车企今后必须搭载国产动力电池。”按照相关机构对于全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比较,中国国产电池的整体水平处于国际一流水平,一些车企的动力电池数据远远优于国外的电池数据,比如处于动力电池全球前沿的比亚迪和宁德时代。

华晨宝马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总裁黄世霖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当下实施的电池目录,我们的解读是出于安全的重要考量,比如三元电池暂缓用在大巴上。目前国家给补贴政策设置一些门槛,也是为了这个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明确后,合资车企的新能源项目都将加快动力电池国产化进程。比如2018年大众、奥迪、日产、现代等品牌将推出多款插电混合动力车型,其动力电池已经布局电池国产化项目。今年8月份,北京现代新上市的伊兰特EV,已经按照相关的政策要求,更换了符合补贴政策的国产电池,并获得相关政府补贴。

特斯拉为什么那么镇定?

实际上,有关特斯拉即将落户上海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所不同的是这次商务部发言人对外明确表态,显示出中国政府对于外资新能源品牌设立独资车企的一种开放态度。

在第一时间,记者联系了特斯拉(上海)办事处,公关部对于近期传言未做明确回复,只是再次重申,目前为止尚无对外披露的消息,特斯拉对外的统一口径为今年6月份的对外声明。根据6月份的声明,特斯拉正在与上海市政府探讨建设工厂的可能性,其国产化计划将于年底更加清晰。但是时至今日,特斯拉仍未对外披露任何动态消息,不免让人心生猜忌。

众所周知,早在2013年特斯拉在美国内华达州建立超级电池工厂时,就有媒体批评特斯拉通过“阴谋诡计”骗得内华达州为超级工厂提供了过于优惠的政策。为此,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还对媒体作出回应:该州的资助只占50亿美元投资的大约5%。再看特斯拉落户中国。早在2014年前后,马斯克明确表示,要在中国建立生产工厂。今年6月份,国内有媒体传出意外终止的签约仪式图片,不免让人猜测特斯拉迟迟未落户中国的原因。

马连华说:“鉴于此前的内华达州事件,特斯拉在中国落户项目寄希望于得到更多的实惠,因此迟迟未能确定。”显然,特斯拉在中国采取的是欲擒故纵的做法,并初见成效。根据特斯拉季度财务报告,特斯拉Model S/X上半年交付量达到47077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不小的份额。特别是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增幅更是达到了53%,而随着7月份Model 3车型的推出,特斯拉越来越感受到中国作为第一大新能源市场的潜力,并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据透露,从商务部的表态来看,有关部门或将允许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中国设立独资工厂 ,但是相关的关税征收、电池工厂的国产化要求仍然悬而未决。特斯拉在此前的声明中明确表示,“我们预计大部分生产仍将在美国完成。”显然,上海市能否提供相关的实惠成为特斯拉建立独资工厂的关键。从目前特斯拉在中国加快充电桩布局以及规模化的院校招聘计划来看,该项目预计在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有重大突破,这也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下一个竞争层级。

责编:张珊珊

分享到:

关键字:特斯拉 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