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主要活动 返回

意大利太阳能展吹起“中国风”

作者: 来源:中国储能网|http://www.escn.com.cn/ 发布时间:2011-05-23 浏览:
随着油、煤、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优势日趋凸显。作为家电行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太阳能家电也正在进入一个扩张的好时机。

  意大利太阳能展吹起“中国风”

  2011意大利维罗纳太阳能博览会日前举行。由于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发生核电事故,此次博览会上安全能源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受到广泛重视。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企业在展会精彩亮相,被当地媒体称为在展会吹起的一股“中国低碳风”,太阳能等安全能源已成为引领全球能源利用的风向标。

  据了解,作为意大利规模最大、欧洲第三大国际性专业太阳能展,维罗纳太阳能博览会吸引了诸多知名企业前来发布新产品、展示新技术,并开展多层面的技术交流。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企业参展的创新技术成果受到国际客商的重视,其中江苏华扬展示的2011年最新产品和热水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洽谈,订单数量超过预期80%。

  意大利专家表示,与其他产业相比,中国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自有技术含量达90%以上,在规模、数量、市场成熟度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欧洲做法值得借鉴

  今年的意大利维罗纳太阳能博览会由光伏、绿色能源、太阳能转换器三个主题组成。

  随着欧洲太阳能产业的兴旺,尤其是意大利太阳能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维罗纳太阳能博览会保持了每年20%的参展商增幅,并不断提高展会的专业度及国际性,成为意大利规模最大的国际太阳能展会。

  意大利政府为鼓励太阳能技术的利用及普及,出台相应的政策辅助太阳能企业的发展,包括对全国太阳能发电和供热的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具体分析影响太阳能利用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消除普及利用太阳能各种障碍的行政和法律措施;提出在建筑行业实施太阳能利用和节能措施的建议;制定国家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规划等。同时将部分电力税收用于投资太阳能发电和供热设备,努力实现欧盟制定的目标,即到2011年实现通过各种节能措施使电力消耗降低20%,使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增加到25%。

  随着意大利政府对太阳能利用政策的出台以及在经济上的支持,其太阳能市场迅速发展,目前意大利已成为欧洲第四大太阳能市场。

  在欧洲,许多国家都对太阳能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德国提出了太阳能市场激励计划;班牙自2006年9月之后,所有新建建筑和游泳池以及既有建筑的改造都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事实上,欧洲太阳能产品的需求并不是来自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更多的是来自当地政府和社会的环保意识。

  德国和捷克现在是欧洲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消费大国,同时两国在欧洲都属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不论在德国还是捷克,用火电厂供电的成本都大大低于太阳能发电。使用太阳能对欧洲许多国家而言,是其自身关注环境、节能减排的一种认知和内在需求,而不是出于节省开支和追求方便。

  另外,欧洲各国对太阳能光伏产品的需求大小并不取决于当地太阳能资源(光照)的丰富程度,而是取决于当地科技的发达程度,以及政府和民众的支付能力。

  千亿元产业

  需要战略规划

  对于中国太阳能产业来说,欧洲的做法具有借鉴意义。

  据江苏华扬海外贸易负责人黄达介绍,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太阳光照采集技术,二是太阳能光伏发电,三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目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是最后一种,主要是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使用。

  根据测算,如果按照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寿命15年计算,太阳能光热折合发电成本仅为每度0.15元,比光伏发电和常规能源发电成本都要低。光能变成热能,热水器只是低端的应用最少的产品,太阳能光热采暖和制冷具有3000亿-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然而,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却一直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国内外市场对于太阳能产品的需求不断释放,从农村到市场、从中国到海外;一边却是整个市场竞争的高度同质化、无序化,价格战层出不穷、企业发展跌宕起伏。

  对此,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吴耀琪表示,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太阳能企业能否抓住机会开创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品牌管理专家博锋则认为,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最终出路是战略模式的根本转型:一是从盲动化向战略化转型。太阳能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战略支持组织,配备相应的战略资源,构建支持战略实施的盈利模式。二是从价格化向品牌化转型。价格导向的经营模式是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惯性行为,太阳能行业也不例外。太阳能企业必须从生产、产品、价格营销转到打造品牌上来。三是从拼装化向创意设计化转型。
分享到:

关键字:意大利 太阳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