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将联手拉开动力电池洗牌大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材料网 发布时间:2017-11-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能够只用6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从无名小卒到业界翘楚行业第一的逆袭,最主要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突飞猛进。

今天,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整体估值、发行价格以及相关受益方的时候,却很容易忽略了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产能的进一步扩大,二是技术研发投入。

这不十分起眼的两点,不仅预示着实力雄厚的巨头将进一步通过扩大规模和技术优势来增强竞争力,更是决定了未来中国乃至全球万亿产值的动力电池市场强者愈强,赢者通吃,弱者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大格局。

产能过剩已成定势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前三季度,涉及动力电池的投资扩产项目的总资金规模就超过了720亿元。一时间,动力电池成为资本必争之地。

2015年受产业政策的猛烈刺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迅速崛起,动力电池一朝猛增的市场需求强烈地刺激了产能准备不足的电池企业。以此开始,在市场需求和资本方双重推动下,中国的电池产能进入到急速扩张的时代。

2015年动力电池出货量攀升至15.7GWh,同比2014年增长近3倍。2016年动力电池出货总量28GWh,比2015年增长79%。2017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产量共计32.02GWh,同比增长42.1%。

而另一方面,根据国内主要动力电池企业公布的产能规划,宁德时代2020 年扩能至50GWh,比亚迪2018年扩能至26GWh ,国轩高科2020年扩能至60亿AH,天津力神2020年扩能至20GWh,亿纬锂能2017年扩能至9GWh,远东福斯特2018年扩能至 22GWh,沃特玛2017年扩能至20GWh,以上总共合计153GWh。如果按一辆新能源汽车配55kWh电池计算,相当于可以装配278万辆,如果 按40kWh /辆计算,则可以装配382万辆。

以上,仅仅只是7家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而与之对比的是当前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数量是将近140家。

根据相关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00万辆的规模。可以预见,未来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已成定局。

行业洗牌已成定局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几乎每一个产业都逃脱不了市场兴起→需求增加→产能增加→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竞争加剧→优胜劣汰的命运。今天,在市场和资本的双重催化之下,动力电池市场已经提前步入并正在加速这一整个进程。

在市场呼声和资本追捧之下,隐藏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一片繁华之下的危机早已开始显现。

1、上游原材料上涨导致成本压力倍增

2016年起,受碳酸锂、铜箔等上游材料涨价的影响,生产动力电池的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正极材料等核心原材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波动,去年11月,钴价格开始疯涨,暴涨幅度一度达76.35%。

镍、钴、锰和锂的储存量及消耗量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电池企业始终处在极高的生产成本压力之下,且这一状况在短期内看不到缓解的希望。

2、电池价格持续下降导致毛利润不断减小

受益于规模化效应显现、产品合格率提升、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等因素,虽然在2016年动力电池的整体出货价格有所下降,但依旧保证了总体毛利率的平稳。但随着2017年之后补贴退坡进程的加速,补贴减少比例超过了40%。

调查发现,今年部分电动乘用车整车厂对于电池厂家的价格要求是比2016年要降低35%-40%。可以预见,2017年新能源汽车厂商为了保证自身品牌的市场和利润,将严格控制配套动力锂电池的成本,将压低动力电池厂商的价格。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招股说明书显示,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系统均价已经从去年的2.06元下降至2017年上半年的1.52元,下降幅度达到26.2%。

3、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加速中小企业淘汰

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所占的市场占比接近50%,加上沃特玛、国轩和力神,五家动力电池企业出货量合计占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市场的75%以上。这就意味着其余上百家中小型企业只能分食剩下25%的市场份额。

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度调整,动力电池行业的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激烈、淘汰进程加速的局面业已形成,在一线企业通过技术、规模和价格优势不断蚕食市场份额的大背景下,二三线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似乎已是注定。

可以预见的是,下一步比亚迪一定将加速分拆动力电池业务的步伐,并加快在三元锂电池领域的布局和转型。未来一定是强者愈强的时代,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这片烽烟四起的战场上,拉开了行业洗牌大幕。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