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锂电池后段装备一体化集成加速背后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18-10-0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动力电池规模化、自动化制造背景下,锂电设备厂商提供分段/整线集成方案成趋势。其中,以“化成分容+仓储物流”为代表的后段装备系统集成先下一城。

高工锂电了解到,包括瑞能股份、精捷能、泰坦新动力、恒翼能、今天国际等后段自动化装备企业今年都在主打“化成分容+仓储物流”的后段系统集成市场策略,甚至部分可以提供“化成分容+仓储物流+模组PACK”的定制化方案。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锂电的制造模式属于流程型和离散型的混合模式,制造流程及系统集成较为复杂,因此当前仍以分段式系统集成为市场主流。

二是,化成分容与仓储物流的结合门槛较低,主流厂商之间配合相对紧密,系统集成方案已较为成熟。最重要是,后段系统集成方案更契合下游客户需求。

三是,动力电池企业降本增效需求迫切,采用后段集成方案可以节省设备选型采购、产线贯通等时间成本,同时可以转嫁部分风险压力给集成商。

无独有偶,高工锂电近期获知:

囿于订单缺失和资金压力,一家化成分容企业正在积极寻求仓储物流装备企业收购;

一家资金实力较强的化成分容企业开始涉足仓储物流领域。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由于化成分容技术壁垒相比于前中段较低,国产化装备市场竞争已几近白热化,单纯依赖单机设备已经不能很好吸引客户。

无论是寄希望于兼并购还是主动出击纵向延伸,后段整包模式都已成为化成分容企业配合动力电池客户的重要趋势。

➤倒逼转型

目前,承担后段系统集成商的主要有两种角色,一种是以化成分容企业为主导,另一种是仓储物流企业为主导。

纵观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趋势,单机企业转型的背后更多是市场发展与竞争洪流的倒逼。

随着动力电池对于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快速响应政策调整需要,动力电池厂商更偏向与有分段或整线自动化交付能力的厂商合作。

对于化成分容企业而言,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本身市场竞争者众多,竞争也异常激烈(详情请戳《化成分容“冰与火”的生存局》),不少企业都在采取不同的手段向上突围。其中,后段整包趋势成为其重要战术。

对于仓储物流企业而言,由于动力电池市场爆发刺激物流仓储系统需求,近两年来,进入动力市场的企业也逐渐增多。

同时,电池客户受自身降成本压力,对该类设备企业议价愈发强势。为了保持市场竞争份额的稳定增长,占据市场先发优势的仓储物流企业也倾向联合抱团。

瑞能股份总经理毛广甫表示,从趋势来看,随着行业成熟度越来越高,下游客户选择装备的精准度也会相应提高,因此也更需要专业化服务商。如果不能快速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化厂商,未来很快被行业所抛弃。

事实上,系统集成商在获得综合利润、市场品牌影响力提升的同时,面临的责任以及风险也越大,包括后期维护的响应成本以及事故风险成本等。

“动力电池本身对于安全就有极高要求,一旦出现风险事故,合作商之间或将产生责任推脱的风险。最终责任将会落到系统集成商身上。”精捷能总经理汤酉元表示。

因此,即使是前后端的整合打包,最终核心还是要回归到各自的产品身上,不断革新升级、优化进步,这样的合作才更有意义。

➤竞争升级

后段系统集成主要集化成分容、物流、仓储、消防安全、产线信息管理系统于一身,具体又以节能、安全、高效、柔性化生产等细分特点为主打优势。

“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设备打包供货,它体现更多的是设计、调试与开发的技术和能力。”毛广甫表示。

系统集成商除了要拥有核心装备技术实力,还必须掌握客户核心的工艺管控流程,强大的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对前后端产业链及自动化单机企业的深度了解等。

毛广甫向高工锂电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成功交付了30多条后段自动化产线,以方形和软包为主,每一条都已成功验收,且每一家客户都反馈良好。

据了解,瑞能股份在化成分容的前后端及自动化专机等领域均深度合作了3家以上具备10年以上行业经验的优秀智能装备厂商。

在系统装备以及系统集成上大幅缩减了磨合时间,如今交付只需要3个月。

汤酉元也表示,精捷能从去年年底已经开始提供“化成分容+仓储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陆续向部分动力电池厂商供货。

在众多化成分容企业发力转型系统集成的同时,仓储物流企业也在发力谋求竞争优势。

今天国际透露,公司与多家化成分容企业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在提供整包方案时,除了动力电池企业指定供应商外,会根据动力电池企业的方案要求,选择合适其需求的合作伙伴。

一方面,今天国际从电芯生产的化成分容智能物流系统向电芯注液之前的前段工艺智能物流系统延伸;

另一方面,公司也将从电芯生产的智能制造系统向电池模组和pack的产线智能制造系统延伸,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电池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