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矿产资源开发与保障 返回

三元电池中的CO2到底来自哪?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能源学人 发布时间:2018-11-04 浏览:

文章亮点:

Li2CO3会产生CO2,但不是电池中CO2的主要来源;

在排除电解液干扰的条件下,NCM中逸出的氧原子是电池中CO2的主要来源。

从便携式电子产品到大规模储能应用,锂离子电池(LIBs)一直被给予极大期望。对于以富镍层状氧化物作为正极的LIB来说,在众多的副反应中,CO2的产生很值得注意,因为它对电池的伤害程度非常大。在充电过程中的每个循环都可观察到CO2产生,当考虑多个循环的影响相加时, CO2气体积累的影响最大。因此,抑制其产生以及弄清其产生源头是非常有价值的。

过去的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对二氧化碳演变起源的见解,这包括有机碳酸盐电解质的电化学氧化,NCM表面上残余碳酸锂(Li2CO3)的分解,以及高电位下NCM释放的晶格氧对有机碳酸盐电解质的化学氧化。然而,到目前为止这几种机理尚未达成一致,因此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近日,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Torsten Brezesinski教授通过在差分电化学质谱-电化学红外光谱(DEMS-DEIRS)中实施同位素标记和电解质替代,确定了在高电位下,富Ni的NCM正极上产生CO2的机制。作者还对NCM622表面上残留的Li2CO3进行了碳同位素标记(13C),这有助于确定Li2CO3对CO2的产生是否有贡献。此外,作者通过用不含氧原子的丁腈代替电解质中的碳酸酯溶剂,可用于确定CO2是否还来源于电解质分解。

作者首先通过高温O2处理除去NCM622样品表面的天然Li2CO3层,随后将其暴露于13CO2在样品表面形成具有13C标记的Li2CO3层。实验结果显示,12CO2在每个循环中都会产生,但13CO2主要在第一个循环中产生,在随后循环中迅速减少。与13CO2量相比,12CO2在每个循环中都会产生,积累量逐渐增大。

以样品13C-wet-1h为例,其表面上的Li2CO3是13C在系统中唯一的来源,同时电极在工作前后Li2CO3的量的差值正好与产生的13CO2量相一致,因此一部分的CO2确实来源于Li2CO3。另外,电池中12CO2还是源源不断的产生,但本实验中使用不含氧原子的丁腈代替了电解质中的碳酸酯溶剂,这也就意味着12CO2中的氧原子来源于正极材料。

图1. 13C-wet-1h测量DEMS-DEIRS期间的工作电极电位(vs Li+/Li)和CO2,CO和O2的生成速率

图2. 13C-wet-1h粉末,预工作电极和工作后电极上测量的Li2CO3量与在电极上DEMS-DEIRS实验期间检测到的CO2累积量相比较。

图3. 在DEMS-DEIRS实验期间,每个循环产生的气体。

在本次试验中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Li2CO3会产生CO2,但同时也证明了Li2CO3不是CO2的主要来源。在不考虑电解液氧化分解的条件下,NCM材料中逸出的氧原子与电解液反应是电池中CO2的主要来源。

Toru Hatsukade, Alexander Schiele, Pascal Hartmann,Torsten Brezesinski, and Jürgen Janek, The Origin of Carbon Dioxide Evolved during Cycling of Nickel-Rich Layered NCM Cathode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DOI:10.1021/acsami.8b13158

分享到:

关键字:三元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