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昨天一家新闻媒体发表了《规模化储能破解西北电网“弃风弃光”难题》,备受储能行业人士关注,其中提到的储能技术应用推广时间表引起了较大争议。
这篇文章简明扼要地对储能技术的优缺点和相关政策做了清晰梳理,客观表述了西北能源监管局联合清华大学共同开展专项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报告,这一专项研究的名字是“规模化储能在西北电网的应用分析与政策建议”。
该专项研究报告将不同类型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分为四个阶段,即“当前”、“2019-2020年”、“2021-2025年”、“2026-2030年”,提出了不同类型储能技术应用推广的时间表:
“抽水蓄能和化学电池储能在现阶段已开始推广应用,下一步可开展大规模储热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应用推广;在“十四五”期间,新型压缩空气和飞轮储能的应用有望突破,而在2025年以后,大规模制氢和电磁储能有望获得大规模应用。“
第五期中国储能产业巡回调研镇江北山储能电站现场图片
实际上,这一储能技术应用推广的时间表,可能不仅仅是针对西北电网面临的局部问题提出来的建议,也可理解为是针对中国储能行业普遍面临的储能技术应用推广问题提出来的建议。
有业内人士对技术路线推广时间表提出了不同的判断:现阶段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开始了全面建设,2018-2025年新建装机量预计有24GW左右;目前以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开始规模示范应用,预计从2021年开始会出现专门针对不同储能场景的低成本储能电池并开展示范和商业应用。至2030年,会出现规模电池储能与抽水蓄能互补发挥作用的局面。2020年左右储热蓄冷技术会逐步得到应用推广,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可能会成为减轻雾霾问题的一个重要技术途径。2025年前后,飞轮储能有可能在某些高频次充放电储能场景得到示范应用,而在2030年前后,以储氢储碳为代表的化学储能可能会有一定示范。
因为能量效率偏低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分布式压缩空气成本竞争不过电池储能,集中式(地下岩洞)压缩空气储能竞争不过抽水蓄能;电磁储能(也即超导储能)在常温超导材料出现之前,很难在成本方面有竞争优势,而从现在的研发进度来看,常温超导材料在全球而言都很难在2030之前取得关键突破。
第五期中国储能产业巡回调研洛阳黄龙储能电站现场图片
从全球来看,氢能的发展目前仅仅只能看作储备技术路线,唯一存在突破的可能是在电力消费占比还比较低的交通部门。即使在交通部门,燃料电池(包括高温燃料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过去五十年只卖出去了6000多辆,氢燃料电池规模很小,成本下降的速度很慢,而且最关键的是低成本储氢技术还非常不成熟。作为跨季节储能技术的一种,氢储能值得探索研究,但在近十年内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经济可行性。
以上内容仅代表储能网作者观点,欢迎大家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未经中国储能网授权,不得转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