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造车新势力难获生产资质 找代工成流行

作者:张珩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布时间:2018-12-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一则公告,受政策因素影响,车和家自建工厂项目已停止建设。有分析认为,车和家或将选择让力帆汽车代工以实现产品量产、销售。

与此同时,该事件再度引发了市场对于造车新势力生产资质的关注。

分析师娄兵认为,虽然造车新势力可以通过“代工生产、申请资质后自行建厂生产和收购其他有资质的企业”这三种方法实现产品生产、销售的目标,但是想在短时间完成任务,找有造车资质的厂商代工生产或是最佳途径。

资质申请暂停

分析师任万付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首要选择毫无疑问是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自建工厂。

公开资料显示,造车新势力想要完成量产上市,需要分别向主管建厂生产的国家发改委和主管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工信部分别申请资质。

但是,自2017年5月江淮大众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准生证”之后,国家发改委暂停了审批工作。截至当前,获得批文的企业一直停留在15家。

而工信部的审核更加严格,在15家获得国家发改委准入的企业中,仅有10家获得了工信部的销售资质。对于另外5家企业,如果未能获得工信部颁发的资质,即使新车能够量产,也依然无法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造车新势力中的“头牌企业”——蔚来汽车、威马汽车和小鹏汽车均未能获得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任意一项资质。

任万付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国内当前的汽车产能严重过剩,产生了大量的“僵尸企业”。因此,国家严控企业新建工厂,造车新势力申请资质的难度较大。

收购企业即将被禁

在资质审批“遥遥无期”的背景之下,一部分企业选择通过收购有传统汽车制造资质的僵尸企业,从而获得造车资格,其中代表性企业便是威马汽车和拜腾汽车。

2018年1月,工信部公示《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04批)显示,在拟变更企业准入信息中,中顺汽车变更为威马汽车温州有限公司。资料显示,中顺汽车主要专注于轻型客车、MPV、SUV的研发、制造。

而在收购中顺汽车之前,威马汽车就通过全资子公司以11.8亿元收购了大连黄海汽车,对方的经营范围为汽车(除小轿车)、汽车底盘及零部件的开发、制造与销售。

通过这两次收购,威马汽车成功赢取了传统SUV、轻型客车的生产、销售资质,同时也直接获得新能源SUV的生产、销售资质。

此外,拜腾汽车以1元的价格实现对一汽华利100%控股(需要承担一汽华利8亿元债务),从而获得了生产新能源汽车许可。

上述分析师均向记者表示,通过收购僵尸企业获得生产资质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无法完成新能源汽车资质申请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可以加快量产的节奏。

不过,这条路或许也即将被关闭。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条规定,禁止燃油车僵尸企业股权变更,也禁止未列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现有燃油汽车企业整体搬迁至外省份。一旦该规定正式实施,将意味着威马汽车和拜腾汽车曾经获取资质的路径被彻底封闭。

代工成唯一选项

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有生产资质的厂商代工成为了各大造车新势力最流行的量产模式。据不完全统计,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电咖汽车和奇点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已确认采用代工模式。

但是,“代工”也引发了争议。以蔚来汽车为例,早在宣布和江淮汽车合作代工的时候,外界对江淮制造能力的质疑“铺天盖地”。有媒体表示,江淮从来没有建造大型豪华SUV的经验,江淮代工出来的蔚来ES8的产品质量值得怀疑。

威马汽车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沈晖曾表示:“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

但是,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对于江淮信心十足,认为与江淮合作代工实际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极大创新,充分调动了双方的资源。李斌还表示:“一辆汽车的质量早在设计、选材的时候就基本定型,制造的目的是要达到设计的标准。”

在制造方面,据蔚来制造总监沈峰介绍,江淮蔚来工厂在机器人自动化、工艺等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李斌甚至表示:“江淮蔚来工厂比保时捷强。”

代工究竟是创新还是权宜之计?任万付和娄兵均认为,相比起代工,自建工厂不可控因素显然更小,对于产业链的把控也更加精准。

但是,代工也并非“一无是处”,相比起自建工厂的漫长周期,代工明显更快,风险和投入也更小。

目前,很多车企选择“两条腿走路”。公开资料显示,在尚未获得两部委新能源“双资质”的情况下,上述四家车企除了找传统车企代工以外,也均有自建工厂计划。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