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多年前,一曲《达坂城的姑娘》,曾让达坂城这个西部小镇蜚声世界,如今,这座承载着无数人美丽憧憬的西部小镇,却以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闻名遐迩。
自1988年在丹麦政府的捐赠帮助下,在达坂城建立了全国首个风力发电厂,新疆清洁能源发展从零开始起步。在此后的三十年里,风电发展积聚破竹之势。
2008年,为了做大风电这块蛋糕,摊薄成本,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共识。新疆风力发电首当其冲,打造出百里风区风力发电走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新疆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767万千瓦,占新疆电网总装机的32.1%,位居全国首位。
这正是新疆电力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电力工业的巨大成就,承载着全疆各族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期望。40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新疆电力工业从小到大,从解决无电到“疆电外送”,从区域分片联网到村村户户通电,从喧闹的城市到偏僻的乡村连绵交织的输电线路分布有序,越过高山和盆地,点亮天山南北。
改革之变 开创能源开发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工作更加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加快新疆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新疆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确定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疆地域大、底子薄,能源资源丰富,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电力工业也非常薄弱,电源构成仅有火电与水电,结构较为单一。经过40年的发展,新疆电力工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电源整体逐渐由初始的规模导向、粗放式发展过渡到水火互济、风光并举的电源格局。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指引下,电源投资建设重点向非化石能源方向倾斜,电源结构持续向结构优化、资源节约化方向迈进。
电力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思路。改革开放初期,新疆以电源建设为重点,其中北疆以小水电站为电源主力,东疆和南疆以火电为电源主力。按照“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新疆电源建设充分考虑电力、煤炭、运输的合理配置,大、中、小并举,以小、快、灵的机组调整来满足区域用电发展,陆续建设了苇湖梁发电厂、玛纳斯二电厂、乌拉泊水电站、红雁池电厂、红山嘴水电站、克拉玛依电厂等,填补了新疆电力工业的多项空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电力系统内部电源结构和布局有所调整和改善,电力装备机组、低参数设备逐步向大机组、高参数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丰富的资源带给新疆无限的发展机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疆社会经济和能源发展和建设的方向。新疆是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居全国首位。由于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开发起步较晚,资源地理分布很不均衡,电网和铁路运送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在国家发展整体布局中,新疆通过煤电联营、坑口电站,利用特高压技术,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的能源供给和发展方式转变,火力发电成为新疆电源发展的主力军。
随着电力改革的持续深化,在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等发展阶段,电源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一批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火电机组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速迅猛,新疆的电源规模持续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疆各类电源总装机容量达到8617亿千瓦,比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的装机总容量68.47万千瓦,高出125倍。
发展之变 建设全国最大省级电网
轰鸣的机械回荡在整个塔里木盆地。9月21日,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莎车—和田75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项目正在进行紧张放线作业。该工程是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环网的一部分,是连接新疆南疆与中东部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预计今年11月下旬全线贯通。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疆电力工业迎来发展新机遇。电源发展以火电为主,自成独立的发、供电体系,供需基本平衡形成电网发展的雏形。然而快速发展的电源并未缓解负荷增长缺电的局面,拉电、限电成为保障电网安全、平衡供需矛盾的经常手段。由于电源和负荷增长区并不能重叠,缺乏网架支持成为新疆电力工业发展的瓶颈。
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加大电网建设投入,以扩大电网覆盖面为重点,一批电网骨干建设工程陆续开工并建成。作为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自治区第一条220千伏送电线路,红(红雁池)—米(米泉)线路工程于1980年竣工。新疆电网建设从35千伏发展到220千伏经历了33年。1991~2002年的 11 年间, 电网建设新增35千伏线路及以上线路2.2万千米,其中220千伏2338千米,变电容量1044万千伏·安。
电力工业大发展,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大电网,以有利于统一调度和管理,建设统一的电网迫在眉睫。然而,新疆的发展是绿洲经济模式,由于各绿洲间相距较远,交通不便,因此各电网的发展,必须首先以绿洲为基础,加之新疆电网结构复杂,存在兵团、企业自备和水利发电等多种主体,难度可想而知。面对送电线路长、建设投资大、电网建设小而散局面,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进一步推进全疆统一电网建设。
2007年11月,新疆220千伏电网顺利实现全疆联网,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沿天山北坡东西展开,并向南北延伸的网架结构,成为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广的220千伏区域性电网。
“十二五”期间,新疆电网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先后实现全疆电网互联、新疆与西北主网互联,电网主网架从220千伏升级到750千伏,建成全国覆盖范围最大的750千伏主网架,进入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混联时代,形成“内供三环网、外送三通道”的主网架和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保证内供、支撑外送、接纳新能源的重要能源综合服务平台。
截至2017年年底,新疆电网750千伏骨干网架线路总长7488千米,220千伏线路总长度20486千米。在“十三五”期间,新疆电网将建成“三交、四直、五环网”的交直流混联主网架结构,建成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覆盖面积最大、接入新能源最多的省级电网。
格局之变 搭建亚洲“能源高速公路”
左宗棠曾言:“中国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北。”眼下,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能源开发和合作迎来了良好机遇,促进电网互联互通、能源高效配置的一系列工程正稳步推进,完善的电力基础设施项目,不仅将能源的“电力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沿线国家,更促进了新疆与中东部地区的联通与发展。
电网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新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能源保障。我国能源分布与能源需求不均衡,客观决定了我国能源和电力发展必须走远距离、大规模输电和全国范围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之路。凭借超、特高压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电网互联互通给了新疆足够的发展底气,在向西推进电网规划与供电服务的同时,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不断加强向东“疆电外送”通道建设。
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自治区的高位推动下,2010年11月,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结束了新疆孤网运行历史,开启了“疆电外送”的大门,新疆丰富的电力资源首次实现外送。
2013年6月,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建成投运,“疆电外送”能力提升到了200万千瓦。
2014年1月27日,新疆首条特高压“疆电外送”±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
2017年,国网新疆电力持续推进新疆超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全年在建750千伏输电线路全长2090.4公里,变电容量1200万千伏安,为新疆电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8年,随着南疆750千伏电网延伸补强工程、准北—乌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加快建设,750千伏电网将向北延伸至塔城,向南延伸至和田,届时电网的配置资源能力和电力外送能力均将显著提升。
“疆电外送”的第二条特高压通道——准东至华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在建设中,该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运。届时,将新增输电能力1200万千瓦。
截至2018年7月底,已有超过1700亿千瓦时的电能,从新疆送往全国16个省市,惠及人口超过2.5亿,带动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电网大范围调配资源,实现西北地区水、火、风电“打捆”外送,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使新疆电力正式参与到全国能源配置体系之中。
“一带一路”建设要内外兼修。多年以来,国网新疆电力响应国家电网“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公司下属新疆送变电有限公司把目光投向了国际电力工程市场,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电网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目前,已分别在苏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巴西、柬埔寨等十多个国家承揽了各种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项目,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新疆将依托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技术来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带输电走廊,实现与中亚五国的电网相连,共享中亚地区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