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9)上,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发表主旨演讲时,特别提到了过去一年中,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所取得的成果。苗圩表示,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技术创新愈加活跃,新型的应用蓬勃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产业链重构和跨界间融合。
伴随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飞速发展,其技术路线的确立,基础设施的完善、应用领域的推广、国际合作的协同以及产业化的落地进展等,均是整个行业关注的重点。
■需有本地属性的中国方案
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正加速向汽车产业融合渗透,推动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进而带动人类出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那么如何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进一步实现产业化?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克强认为,智能出行系统的发展,一定是场景驱动的,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而言,其使用场景需具备本地属性,即拥有属于自己的中国方案。
具体来说,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首先需符合中国基础设施标准,符合中国的道路基础设施标准、地图数据标准、V2X通信标准、交通法规等。同时,还需要符合我国要求的联网运营监管、信息安全等相关标准。最后,就是要符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体系架构。
在李克强看来,之所以要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最主要是要适应中国独特的交通环境和驾驶行为。中国具有较为复杂的交通环境以及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驾驶行为特点,需要智能网联汽车具备相应的适应性。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则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依赖基础设施,而这也就决定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在董扬看来,在同等的资源、技术条件下,这些差异不宜过大。
■亟待加强标准建设
除了要打造具备本地属性的中国方案外,有行业专家指出,当前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化发展而言,最紧要的仍是加强统一标准的建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续合元认为,通信行业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因为通信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全球互联的基础设施。而智能网联汽车对于通信技术的依赖性很强,这意味着未来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也将要有统一的通信标准来支撑其服务。
对此,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董事总经理Joachim Damasky深表认同,他认为,过去中德两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进行了诸多合作,但在标准化层面的合作仍需加强。尤其在技术层面,更加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我们要确保新的技术不仅仅适用于中国,还需适应德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要求。”Joachim Damasky说。
实际上,在标准建设层面,目前中德两国已经建立了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工作组机制,并邀请双方专家、企业家等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技术发展、高精度地图、商业化运作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郑贺悦认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必须要做好标准协调。例如,中德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组机制,联合开展前瞻和交叉领域的标准研究,在WP29和ISO标准组织推动下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环境感知、车车通讯、自动驾驶、信息安全等标准法规的制定与协调,推动一批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加强协同共克共性难题
“我觉得汽车产业是一个世界性的产业,它并不专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这个道理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同样适用。”董扬认为,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挑战是同样的,各国所遇到的困难和瓶颈也是基本一致的。
而这意味着,只有各个国家、各个企业打破界限,进行跨界联合,才能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突破。郑贺悦表示,目前,政府有必要引导不同国家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联合开发基础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智能计算平台、提升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器构架、决策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并加快推动关键系统和零部件的产业研发。
与此同时,就智能网联汽车本身而言,也需要与整个交通系统协同。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理事长王笑京表示,希望交通行业能与汽车行业协同发展,这样智能网联汽车所做的不仅仅是场景测试,而是更加全面立体的测试和分析。
王笑京介绍,车路协同的概念已经有20年之久,从1996年开始,车路协同就一直是交通领域所关注的重点。而今,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而言,同样需要与整个交通道路进行协同。
续合元则认为,车路协同是个非常宏观、宽泛的目标。究竟车路协同需要达到何种程度,目前行业内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在他看来,或许只有自动驾驶技术更加成熟并能够实现产业化时,才能使得车和路的关系变得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