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召回信息,2018年包括比亚迪(腾势)、力帆、众泰、路虎、华晨宝马、北汽新能源、江淮汽车在内的七大车企召回了新能源车辆(包括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此外,拓速乐汽车销售(北京)有限公司也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主动进行了备案,召回部分进口Model S系列汽车共8905辆。
具体来看,北汽新能源累计召回6.94万辆、众泰汽车召回3.13万辆、比亚迪(腾势)召回1.01万辆、特斯拉召回8905辆、力帆汽车召回6431辆、江淮汽车召回4248辆、捷豹路虎中国召回1772辆、华晨宝马召回2001辆。据此计算,整个2018年,共召回新能源汽车13.42万辆,而全年汽车召回总量为1251万辆,约占1.07%。
一年13.42万辆的召回数量,乍一看,着实惊人。特别是有媒体将其与2018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100.8万辆的销量做比较,得出召回比例超过13%的结论,很容易让人感觉新能源汽车问题多、不靠谱。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整个产业必须认真对待,相关企业也需要积极解决,这点毋庸置疑。但在下任何结论之前,一定要对事实做充分而全面的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更准确的判断。
首先,将2018年累计召回的13.42万辆新能源汽车与全年100.8万辆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进行比较值得商榷。笔者查阅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公布的所有涉及2018年的车企新能源汽车召回公告,并对召回车次的信息做了全面梳理,发现除了北汽新能源的部分产品是在2018年生产的之外,其余召回车辆生产日期均在2018年之前,最早的日期是2012年2月28日。由此,不能简单片面地认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召回比例非常高。
其次,2018年所召回的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并非全是新能源汽车所独有的。比如,比亚迪召回的10064辆腾势汽车,其原因是前排乘员正面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对相关车辆予以召回,免费更换改进后的前排乘员正面安全气囊模块。应该说,因高田气囊问题导致召回的传统燃油车数量更为可观。再比如,召回的部分众泰云100汽车,主要是由于人员装配原因,可能存在半轴未完全装配到位或半轴卡簧变形情况,有可能造成车辆行驶过程中半轴脱出,导致车辆动力中断,存在安全隐患。
当然,我们也要从新能源汽车召回涉及的原因中,总结分析新能源汽车独有的缺陷和问题,并在今后的产品中加以改进。比如,捷豹路虎召回涉及的一个问题是:蓄电池充电器模块的冷却液隔板无法起到密封作用,冷却液可能深入模块内部,导致电子部件损坏;江淮汽车召回涉及的原因是:由于电池包电气部件生产波动,车辆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局部过热,导致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涉及的召回,既有和传统燃油车存在共性的问题,也有自身出现的新问题。如果理性分析,出现这些问题客观上也在所难免。毕竟每年在中国,无论是外资豪华品牌,还是中国自主品牌,都会涉及数量不小的召回,这种现象极为普遍,无需大惊小怪。连发展了上百年的传统燃油车也一直在召回,更别说属于新生事物的新能源汽车了。
此外,从召回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来看,大多属于前几年生产的车辆。彼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补贴政策强力刺激下暴增,一些企业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在产品质量和品质方面或多或少放松了要求。再加之新能源汽车迭代更新很快,出现产品缺陷和质量问题也在一些人们预料之中,无需大惊小怪。而且,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召回现象将越来越多。
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忽视新能源汽车的召回。安全问题大于天,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的底线。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行业组织以及汽车企业,甚至包括消费者以及媒体,都应该行动起来,各司其职,助力新能源汽车在产品质量和品质方面打赢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