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历程,2018将是无法绕开的一个关键年份。
这一年,全球汽车产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在中国,传统乘用车领域20年来首次失速,负增长首次出现。与此相对应的是,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销量在整个新能源车的销量中一骑绝尘,而客车、物流车则陷入了发展的“泥淖”,冰冷的市场传导向了产业链每个角落。
这一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补贴红利锐减、合资股比放开信号明确、双积分政策施行、汽车准入改为备案、外资车企猛攻、造车新势力交付涌动、电动车安全被质疑、资本寒冬等等,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接下来的发展走势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一年,外资车企跑马圈地,在中国开启了“狂轰滥炸”,大众、宝马、奔驰、福特、捷豹路虎……都在以迅雷不及之势快速的新建新能源车产能,丰田卡罗拉、雷凌、大众途观、宝马5系、福特蒙迪欧等集聚品牌号召力的传统车型都推出了新能源版本,并陆续进入公告目录。
自主品牌车企也在舍命狂奔,北汽、上汽、比亚迪、长安、广汽、一汽、奇瑞、东风……为了守住新能源阵地,他们各显神通,有的合纵连横、有的单点爆破、有的深耕技术、有的全面开花……
新势力造车也在和时间赛跑,活下来,是上百家造车企业的第一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绝非易事,尤其是在2018年的大环境之下,融资收紧、补贴下滑、新进入者持续进入、传统车企觉醒……新势力车企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严冬”。
站在2019年初的时间点,回望2018年,无论如何,每位新能源汽车人仍不忘初心。外部环境的巨变,让我们更新相信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市场发展的理性与健康,并逐步向市场化的方向迈进。高工电动车梳理了2018年行业发展的十大关键词,希望能从这个梳理中更清楚的看清行业发展得失,也为企业接下来战略的调整制定提供一定的外部参考。
关键词一:补贴退坡
补贴逐步退坡早已是业内共识。
2015年,财政部等四部委就印发了《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2018年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新补贴政策从2018年2月12日起实施,并设置了4个月的过渡期。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除了燃料电池汽车补贴力度保持不变之外,新能源客车、专用车补贴标准均有所下降,而乘用车的补贴标准则按照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优化,新政取消了续航里程在150公里以下的纯电动车的补贴,续航里程在150-300公里之间的车型补贴分别下调20%-50%不等,超过300km的续航里程补贴则逐级增长。
虽然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尚未出台,但明年补贴在2018年补贴的基础上继续退坡已经板上钉钉了。去年12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透露,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至少要在2018年基础上再降低30%,目前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政策文件已经制定好了,但发布时间还不确定。这也进一步显示,国内新能源退坡倒计时正在临近。
关键词二:双积分实施
2018年4月1日起施行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显示,对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不满3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不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对于达到3万辆以上的企业,从2019年度开始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
具体来看,双积分管理办法对2018年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并不做要求,但2019年度和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和12%。2021年度及以后年度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公布。
虽然目前双积分政策只针对乘用车领域,但今年1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组织召开了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积分管理制度研讨会,这意味着未来商用车也可能列入双积分管理。
2018年12月4日,工信部旗下工业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关于乘用车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数据报送和提交2019年度积分预报告的通知》,正式宣布,即日起,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平台数据报送模块正式上线。
通知明确提出,乘用车企业应当按照要求及时通过管理平台报送生产或者进口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乘用车相关数据。其中,报送车型要求是在中国境内进口并用于境内销售的、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千克的乘用车,包括能够燃用汽油、柴油或者气体燃料的传统能源乘用车(含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乘用车。
同时还要求在2018年12月20日前,包括境内乘用车生产企业和进口乘用车供应企业应通过平台向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2019年度积分预报告。
关键词三:准入改备案
自2017年5月22日江淮大众获得第15张生产资质后,发改委便关闭了资质审批大门。
2018年12月6日,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管理办法》明确鼓励企业寻找代工。而在19日,发改委发布《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审批,由此前必须经过发改委核准,改为到省级发改委等部门进行备案管理,自2019年1月10日起施行。
此前,新造车企业解决生产资质的途径主要有自主申请、代工、收购、合作几种途径。虽然企业备案依然有较高的门槛,但至少去掉了新造车势力一道无形的枷锁。
关键词四:外资猛攻
2018年,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取消。
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汽车领域,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外资车企对进一步提升在华合资企业股权占比“蠢蠢欲动”。首家吃螃蟹的企业是宝马,10月初,宝马联合华晨汽车集团宣布,宝马将以36亿欧元(约288亿元人民币)收购华晨宝马部分股权,宝马在华晨宝马的持股比例也由50%增加至75%,该交易将在2022年完成。
7月,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投资500亿元,将建设一个产能达50万辆的独资的电动车制造工厂。这也将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历史上的第一个外商独资项目。
此外,大众、宝马、戴姆勒、本田、日产、丰田、福特等国际车企纷纷宣布在华电动化战略,加速新能源车型的推进速度及国产化布局。这其中东风日产轩逸已于9月在广州投产销售,卡罗拉、途观、宝马5系等传统畅销品牌车型都推出电动版。
而对于中国本土的汽车自主品牌而言,将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为守住新能源阵地,它们各显神通,有的合纵连横、有的追求爆款、有的全面花开等等。
关键词五:抱团取暖
浪潮褪去才看出谁在裸泳。随着2018补贴新政的出台以及2020年补贴退坡的迫近,面对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抱团取暖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高工电动车了解到,抱团取暖不局限于车企之间,还包括车企与零部件、零部件与零部件合作。
整车合作方面,2018年2月长城汽车与宝马表示将以合资公司形式开展合作,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未来技术,并实现MINI纯电动车型的本土化生产;3月戴姆勒宣布完成北汽新能源3.93%的收购;4月雷诺日产与东风成立新能源合资公司易捷特,8个月后诺又宣布增资入股江铃新能源;11月,江淮大众合作升级,引入西雅特品牌;12月吉利90亿美元成戴姆勒最大股东,拥有后者9.69%股权等等。
车企与零部件合作方面,以动力电池领域合作为例,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更深维度的合作早已经成为行业共识。2018年,吉利、广汽、东风等整车厂相继与宁德时代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此外宁德时代还获得华晨宝马、上汽、东风、长安汽车的战略投资。开放动力电池的比亚迪也与长安设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等等。
零部件企业合作,海纳川与海拉、麦格纳分别签署合资合作协议,发力汽车零部件;伟巴斯特与万向一二三计划在商用车动力电池研发制造领域开展合作;特来电拟与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南方电网产业投资集团、蓝天伟业清洁能源、万帮充电充电桩巨头联盟,成立合资公司等等。
关键词六:交付元年
2018年可以说是新造车势力交付的元年。对于国内上百家新势力车企业而言,谁能在造车征途上抢先一步交付,谁就有机会在大浪淘沙的马拉松比赛中占据主动权。
高工电动车统计发现,目前有7家造车新势力实现交付,包括蔚来、云度、电咖、合众、前途和新特、小鹏。就目前有蔚来、新特、云度3个品牌公布了交付数字,而威马1万辆交付时间由2018年年底延迟至2019年1月,合众则公布了2018年的预期交付量1200辆。
交付上领跑的是蔚来,截止2018年12月31日,蔚来ES8累计交付11348辆,超额完成了此前承诺的2018年1万辆的交付目标。
截至2018年12月12日,云度包括π1、π3在内的两款车型累计交付超过9,300台;截至12月24日,新特DEV1累计交付超3,000台,第4,000台整车将于近日下线。2019年,新特DEV1的交付目标将大幅提升至4万台。12月12日,小鹏G3正式上市并启动了首批24台车辆的交付工作。
关键词七:代表企业上市
2018年,3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企业完成上市。
北汽新能源9月27日正式在上海A股挂牌上市,证券简称北汽蓝谷,证券代码600733,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股。北汽新能源100%股权评估值为288.5亿元。
北汽新能源2020年十三五目标,年产销要达50万辆(其中全新平台30万辆);年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企业实现上市后市值达到1000亿元。
2018年北汽新能源累计整车销量15.8万辆,同比增长53.11%。超额完成2018年年初定下的15万辆目标。
2018年,另一家造车新势力宣布在美国上市。9月,蔚来汽车宣布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其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蔚来汽车还处于亏损状态,第三季度净亏损达28.104亿元,环比增长56.6%,同比增长116%。
同样是2018年,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6月正式上市。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销量分别为2.19GWh、6.80GWh和11.84GWh,其动力电池系统销量连续三年在全球动力电池企业中排名前三位,2017年销量超过松下,跃居全球第一位置。
GGII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56.98GWh,同比增长56%。其中宁德时代以437545台装机数量、23522046KWh装机总电量位居第一。
关键词八:共享出行
从2011年开始,已有多家传统整车企业开始转型向新能源汽车移动出行领域,2018年开始进入了大爆发时期,主要包括网约车和分时租赁出行平台。
网约车方面,2018年年初吉利旗下的网约车项目曹操专车则表示已经获得10亿元A轮融资;长城汽车8月宣布推出出行服务品牌“欧拉出行”,定位互联网+新能源出行的服务平台;11月,江淮汽车旗下网约车平台“和行约车”上线,采用自家生产的新能源车型;12月,上汽集团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正式上线。
与网约车不同,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发展却如履薄冰。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企业不盈利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2018年,洗牌加速,行业迎来一轮“倒闭潮”。5月,分时租赁平台麻瓜出行宣布倒闭;6月济南中冠共享汽车曝出老板跑路。如果说市场淘汰了小规模公司,同样也没有放过那些拥有巨额融资的大企业,比如近期刚曝出“押金难退”的途歌等。
关键词九:钱荒危机
2016年,在持续不断的利好政策支持下,不少上市公司纷纷“大手笔”投资新能源产业,也有不少企业享受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红利”。
但近两年,受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监管收紧等影响,一大波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接连陷入了“钱荒危机”。2018年来,新能源汽车全产业企业资金压力凸显,回款周期延长,应收账款高。就在近期,东风襄旅还因未按合同时间履行付款,陷入与上游供应商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中。
而新能源客车资金压力首当其冲,这与大多数客车企业采用按揭销售模式、国家补贴下滑及回款周期拉长等有关,大多数应收账款高企,现金流承压。客车龙头企业宇通客车,为解决现金流压力,不惜损失2.8%的净利润开展逾20亿元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据高工电动车了解,包括安凯客车、亚星客车、中通客车等客车企业也同样面临着高额的应收账款,现金流持续承压,并通过股东借款、出售资产、有偿的外部借款等方式寻求缓解资金压力。
关键词十:电动车安全
正在逐渐驶出里程焦虑阴影的电动汽车,似乎又陷入安全焦虑的困局。
2018年以来,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发生的电动车起火事故超过50起,事故范围涉及乘用车、客车、物流车等车型。随后,工信部下发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示范城市要对自2009年以来推广应用的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对充电基础设施,对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管理措施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据高工电动车了解,2018年仅针对纯电动汽车发起8起召回,涉及车辆130344辆。其中有5起召回的涉及车辆,集中在2015年前后生产上市的车辆。
无数电动汽车不安全事例留给我们的警示是惨痛的。但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它一方面将倒逼着新能源汽车企业从关注“量”转移到重视“质”上,也将促使产业链上下通力合作,抱团共谋发展。关键是,企业本身要怎么做,看眼前,还是求长远。从2015年到2018年,是一个三年;那么下一个三年怎么做,是企业眼下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