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新势力造车观察一:“代工”之辩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电动车 发布时间:2019-02-10 浏览:

2018年底,车和家收购力帆汽车生产资质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花6.5亿从根本上解除了车和家急着“等锅下饺子”的尴尬局面。

随后,同样面临生产资质困境的爱驰,造车准生证的路径也已经浮出水面——代工。

高工电动车从江西省发改委网站上获悉,江铃控股有限公司上饶分公司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已被核准。被核准的前提条件是:2018年10月江铃控股有限公司上饶分公司与江西亿维制造汽车有限公司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简单说就是,江西亿维将厂房租赁给江铃。而江西亿维是爱驰汽车的股东。

这表明,爱驰汽车极有可能将通过与江铃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准生证”。

关于造车新势力适宜自建工厂,还是找人代工,一直是行业争议的焦点。前者的典型代表是威马汽车。威马创始人沈晖曾表示: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他认为必须自己建厂,才能对产品进行最好的把控。

后者,最有发言权的当属蔚来汽车。蔚来最早开始就选择与江淮汽车进行合作代工生产,江淮方面还特意为蔚来在合肥新建一座工厂,专门生产蔚来的ES8和ES6两种车型。

代工方面的最新消息是,去年12月6日,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管理办法》,鼓励汽车研发设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允许前者借用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这意味,“汽车代工”从此有了官方政策的背书。

随着“代工”模式被认可,各方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这有利于造车新势力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产能、有利于企业降低管理成本等等,对行业发展是好事”。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将有更多的造车新势力将通过“代工”的方式进行生产。

目前代工模式在造车新势力中已经很普遍。小鹏选择海马进行代工、奇点选择北汽新能源代工、电咖选择东南代工、新特选择一汽代工。

这种操作被“时间不多的”造车新势力认为能更快地将自己的产品投入市场,减轻自身在生产、制造、交付上的压力。但是对这种模式的态度,与沈晖一样的亦不在少数。他们的声音是——“代工,只是看上去很美”。

“将自己的产品代工生产,无异于寄身于人,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拱手让人,这样的操作,从短期上来说,不利于产品品质的把控”,高工年会上,一位业内人士与高工电动车记者沟通时表示。他认为,汽车的生产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一个环节出了一点瑕疵,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问题,宁愿选择自建工厂,以求更好地把控品质,掌握核心造车能力。

一个品牌的形成,它需要在研发、生产、制造、供应、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与持久的积淀,如果将这些全部交由它方来操作,在短期内或许不失为一种节约成本的好方法。但从长远来看,它无法形成良好的品质管理、控制能力,无助于形成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当销量小的时候,可能还能应付,可是一旦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品质管理上的缺陷就更容易暴露,发生问题的机率就会大幅增加,这种情况下,出了事就是大麻烦”,他继续讲道,并认为现在蔚来所面临的质量争议,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另外,由于代工所产生的对于品牌影响力的负面作用也被看作是一个问题。事实上,目前在为造车新势力作代工生产的企业中,极少有一线品牌,如果代工方在上过往在市场口碑中有一些瑕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新的汽车企业形成不利的口碑。

总的来看,国家新的政策的出台为造车新势力的代工模式的合法性是落下了实锤,但从坊间观点看,代工,更多被看作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过渡之策。

到底哪种方法更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现在还不好判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交付”及其敏感的造车行业,选择代工在初期的效率上肯定是最优的选择,车辆的快速上市可以迅速占据市场的空窗期,为企业后续运作提供保障。

在政策出台的时间分水岭,高工电动车近日对23家新势力企业的生产模式、资质状况以及获取资质的途径这三方面对比(下图)。发现,近三分之一新势力企业有选择代工模式。但仅有“代工”一种模式的新造车势力寥寥,更多企业的现有模式是“代工+自建工厂”两条腿走路。

同时,可以预见,代工合法化或会影响一些企业的决策,但是,整体上或难改已经形成的新势力格局,毕竟每一家企业已经按照计划,展开行事。

当然了,对这一政策的价值持乐观的声音也不少。认为对于主机厂来说,为造车新势力代工可以将手头的产能盘活,维系工厂的基本运营;对造车新势力来说,有政策背书,则可以与传统车企“强强联合”,踏上一条新的快车道。

“代工模式已经在电子、家电行业拥有成熟的模式,从经济和效率以及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汽车产业的代工模式,可以做一些行业的比较和借鉴;未来汽车产能过剩,将会出现专门进行制造的汽车企业,这类企业具有柔性的生产线,能够满足多品牌多车型的生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王晓明主任就这么表示。

他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代工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产业的优势互补,汽车行业值得借鉴。

问题是,大规模的传统整车厂对为造车新势力代工感冒吗?相对优质的整车企业,在选择代工的造车新势力时,又会不会挑肥拣瘦呢?

但不管怎么说,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里,这样的举措或许有保守的意味,但政策都有好坏两面,没有绝对的正确,终相信,大浪淘沙,是真金会留在最后。

另外,哪种生产方式,那都是成本的权衡,还是资本运作、产品质控的考量。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成熟度的提升与竞争加剧,即便代工合法化,新势力要应对竞争,还是需要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