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信委日前发布了《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规范本市电费结算表电能计量和抄表周期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电网企业要持续推进电费结算表更新升级,为下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开展电力现货市场等提前做好技术准备;电网企业应转为按自然月抄表计量及结算;电网企业应为参与本市电力市场交易的各市场成员按国家规定安装满足交易需要的电费结算智能表计,推广应用能源互联网技术,做好电表系统日常维护、管理和数据核对等工作等。
为何说现货交易又进了一步?
曾有售电公司向享能汇提到过客户的相关痛点:
企业自己投资的表计、能源能耗管理系统没有明显的效益、计量数据不准,以及能耗考核和定额管理难落地、缺乏有效能效评估指标,高层决策缺乏数据。
也有市场人士提到过部分省份现货定稿难的原因:
现货方案基还没完全定稿,因为需要解决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硬件方面——结算计量,有些电能表它达不到采集的要求,还有一些电厂用的表,用户这边需要整点采集,电厂那边需要96点采集,表计方面技术达不到。
对于现货市场建设来说,需要对交易、调度、计量、结算四大体系进行明确的顶层设计。从技术角度而言,电力市场的每一笔交易需要这四个体系协同及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对这四大体系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是必须和重要的。电力计量体系和结算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计量体系和结算体系是对电力市场做基础性支撑作用,基本规则也应该对电力计量体系和结算体系的定位、权责、归属设置基本框架。
随着电力市场建设的深入,更多的电力用户参与到了市场交易当中,从购售电到电能质量到能效管理等都需要电表作为支撑,对于电力现货市场来说,需要的不是一个传统的电表计量,而是市场需求侧的管理,在市场化建设中新型电表可以直接测量用户的流量,电能质量和能效,对电力市场管理和预测用电数据至关重要,在电力现货市场中起到了基础设施的作用。
在现货市场电量计量和电费结算中,以英国为例: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发售电两侧推进电力市场改革的国家。
英国从垂直一体化的电力体制发展到售电市场全面放开,英国最开始仅放开大工业用户,4年后放开一般工商业用户,直到第8年才放开所有居民用户。在售电市场开放前,所有用户的电量计量和电费结算均由改革前的12个区域性电力局负责。开放之后,英国在电量计量和电费结算方面遇到一些困难,集中体现在英国智能计量装置的渗透率较低。
1998年,英国电力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很多中小用户,尤其居民用户也可以自由选择和更换售电商,因此市场化用户中非半小时计量条件的用户越来越多,达到2950万户,其中有相当大比例还需要通过传统人工抄表方式获取用电量数据。
然而,出于成本等因素,英国人工抄表的频率往往是三个月一次,部分地区甚至要六个月,因此这些用户的电量数据在计量和结算过程中均缺乏时效性。如果用户在此期间更换了售电商,那么计量和结算数据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
随着电力市场建设加速推进,尤其现货市场建立以后,电价灵活性特点会表现得越来越充分。
那些没有及时安装新电表的用户,仍将面临计量和结算延迟和偏差的问题。
上海电力市场化需加速
2018年上海全社会用电量1566.5亿千瓦时,但2019年市场交易电量仅仅有150亿千瓦时。
说起原因,上海一直是长三角经济带的龙头,定位是国际金融中心,注重国际贸易,虽然辖区有近70个工业园区,但是多为代加工产业,相比其他省市制造及能耗型产业,用电负荷在经济中占比相对较底,故市场化交易底量不高。
当前全国不少地方面临的是融资难和生态环境约束突出,而上海产业发展更多面临的是制度约束,当地经济受严格环保管控及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在辖区招商引资进高耗能及用电大户的概率较小。且上海的土地资产价格较高,在其土地的有限范围内也不能大规模设立发电厂,故在本次电改上面市场主体分量不足,造成市场交易体制不够灵活的现象。
上海电改市场还有待打破政策壁垒,优化电力交易的市场属性,上海近一段不断推出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到上海电力市场化在加速推进。上海一直处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前列,相信随着电力市场的推进上海电力交易市场也会迅速跟上,为本地经济实体的发展提供更多红利。
上海2018年第三产业和生活用电同比增长9.19%
2018年上海市本地发电量无法满足用电需求,外地购电较多,本地发电量下降,外来电占比提高,同时清洁能源发电量上升,燃煤发电量减少,存在工业用电需求不足的情况,且第三产业和生活用电继续增长。
2018年,上海市发电量850.64亿千瓦时(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比上年下降1.46%,外省市净调入电量710.07亿千瓦时,增长7.38%,全社会用电量1566.66亿千瓦时,增长2.61%。
(数据来源:享能汇整理)
2018年,上海市清洁能源(天然气、沼气、风力、太阳能、余热余压)发电量181.6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66%,占发电总量的21.3%。燃煤机组发电量649.02亿千瓦时,下降4.60%,占发电总量的76.3%。
从各领域用电情况看,第一产业5.22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6.85%;第二产业794.73亿千瓦时,下降2.27%; 第三产业523.16亿千瓦时,增长9.19%;生活243.55亿千瓦时,增长6.45%。
2018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用电量523.1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19%,高出全市平均增速6.5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3.4%。其中,增速较快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16.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57%)、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13.95%)、批发和零售业(8.34%)。
2018年,上海市居民生活用电243.5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45%,其中,城镇居民用电239.98亿千瓦时,增长6.52%;乡村居民用电3.57亿千瓦时,增长1.88%。
(数据来源:享能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