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 亟待从能源角度对氢进行顶层设计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9-05-15 浏览:

5月5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演播大厅里,一场关于“氢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的专题演讲展开。

日前,年过七旬的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站在央视的讲台上,就“氢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进行了一场3个多小时的演讲,深入浅出地解答了氢能源能给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等一系列问题。

干勇预测,到2050年,利用一亿吨氢气,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1.36亿吨。

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氢气使用量将达到1亿吨,占我国终端能源结构的10%以上,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近12亿吨。

能源结构的转型,重点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能源利用方式要从化石能源消耗型向绿色能源再生型转变;二是碳氢燃料的利用方式要从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转变(加氢减碳)。

氢的获取方式有多种,既可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中制取,也可从工业副产品中获得,还可通过可再生能源制取。其中,当前产能超过1000万吨的煤气化制氢是目前最主要的制氢方式。

“煤制氢和煤普遍分散利用产生二氧化碳是有区别的。煤制氢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集中产生,可收集进行利用,也可以捕集封存。国家能源集团每年煤制氢400万吨,其CCS项目是国内第一个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工业化示范项目,通过对30万吨二氧化碳存储到地下3000米的咸水层来实现捕集与封存。”干勇指出,“随着二氧化碳利用的逐渐成熟,制氢即减排,人类一定可以找出利用和处理二氧化碳的新技术路径。与此同时,集中制氢的工业粉尘也可收集,避免粉尘的大量排放。”

氢气的能量密度是木材的1000倍,是煤的6.8倍,是汽油的3.3倍,是天然气的3.4倍。目前,在示范工程里,普遍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和弃风、弃光、弃水产生的电,不仅能降低制氢成本,还可以氢作为储能,在减排的基础上保障能源需求。

“当前,我们要从能源角度对氢能进行战略定位,在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干勇一再强调实现“氢能社会”路径中,国家层面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建立高效合理的氢能源体系,干勇指出,“在电力领域,弥补电能存储性差的短板,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在油气领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彻底实现交通终端用能清洁化;在煤炭领域,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转型的平稳过渡。”

  (卢佳)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