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水氢发动机”下地方招商引资痛点何在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19-06-03 浏览:0次

近日,南阳“水氢发动机”事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目前媒体披露的情况看,南阳市高新区管委会官员称相关技术是科技部“973计划”立项项目,而专家指出这个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当事人强调水制氢试验车是第四代,基本各项功能都已经成熟。这个市委书记“点赞”的“高科技产品”究竟如何还有待有关方面的进一步澄清,还公众一个真相。但是,这个事件却折射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痛点”,就是如何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防止部分官员“乱作为”,不让逐利的资本“有空可钻”。

不可否认,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以至于张五常老先生在冥思苦想之后,发明了“县域经济竞争”理论来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诚如所言,各级地方政府把当地作为一个“大企业”来运营,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为当地带来了经济繁荣,中国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是分不开的。这是被无数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从近期的事例看,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是有力的证明,贵阳的地理位置、发展程度、人文环境在全国众多的城市中并不占优势,但由于贵阳市政府作出了前瞻性的部署,比别人深想一层,先行一步,引进了英特尔、思爱普、富士康等一批世界大型企业,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2018年贵阳市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千亿元,2025年全市大数据产值将破万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更早的时期看,改革开放之初,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大都市,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招商引资,引进了香港和国际的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外部的资本和内部的劳动力结合,创造了“经济奇迹”,这里面政府是功不可没的。

招商引资是个技术活儿,并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会招商,也不是都能成功。招商引资首先要找到理想的企业,一般而言,各级地方政府都想“招大引强”,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往往是各级政府紧盯的目标。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上处于核心地位,一个核心企业引进来,会带来一批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入驻,从而实现做大产业、发展经济的目标。但是,好的企业数量是有限的,企业的产能也是有限的,各级政府都想引进,就存在“僧多粥少”的问题,于是,各地开始在招商引资方式上进行探索创新,出现了产业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飞地招商、校友招商等多种形式。武汉是校友招商的首创地,通过在汉高校,对外地校友企业家进行招商,加之武汉的科研人才优势,取得了不俗成效,引起各地纷纷效仿。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招商引资也逐渐成了检验各级地方政府能力的“试金石”,招商引资是各级政府官员的“必修课”。

凡事都有两面,兴一利必生一弊,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恶性竞争。由于各地招商引资蜂拥而至,企业可以“待价而沽”,各地只能是拼优惠政策,于是开始出现“零地价”,企业可以不付出成本就能获得土地使用权,再接着出现了“拎包入驻”,政府把企业的厂房先建好。不少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最后却没有收获到预期的成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二是名不副实。一些不法商人利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迫切心理,包装一些“高大上”的企业,占用大量的土地,然后穷尽各种办法,钻政策的空子“瞒天过海”,把土地变现从中牟取暴利,导致了国有资产和资源的大量流失。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态势下,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比以往更大,在招商引资上也存在“捡到篮子的都是菜”的现象。尤其近年来,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换挡期,各地都在寻找新动能,一些贴上流行的高科技标签的企业容易被各地政府“青睐”,也容易产生“鱼目混珠”的问题。

要彻底解决这些乱象,根本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招商引资的背后是官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都是来自经济发展这个指挥棒,考核更多的是强调约束,而激励则更多的是引导。在这样的制度下,各级政府官员主要关心的是各项经济指标,企业引进来了,工厂开工了,经济指标提高了,政绩也就上去了。对于企业本身发展如何、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是否名不副实,则不是考虑的重点。针对这些问题,要切实加快改革步伐。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规则、制定标准、指导操作、开展评估,通过一套有效的机制来对各地的招商引资进行规范,防止招商引资偏离正常轨道。二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做好区分,让政府和市场做各自擅长的事情。要充分利用市场上的专业招商团队,把专业性的工作交给市场主体,政府主要负责宏观管理和微观督察。三要提高政府官员素质。对具体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尤其是要加强科技知识学习,充实一批科技人才到招商队伍中来,形成招商引资“智力”支撑。

分享到:

关键字:水氢发动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