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电动汽车事故频发“呼唤”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19-06-30 浏览:

今年以来,以蔚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起火事故频发,再一次将动力电池安全问题推到了台前引发热议。

进入2019年以来,蔚来汽车就起火事故不断,仅在4-6月就发生了三起自燃事故,事故调查原因表明是动力电池存在安全隐患。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电动汽车自燃的主要原因是电池热失控转为热蔓延造成的。由于锂电池内部的正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等可燃材料很多,电池内部制造缺陷或者电池外壳受到撞击从而导致电芯内短路,导致温度加速上升引发热失控自燃。

在此情况之下,研发内部材料更安全的新一代电池就显得迫在眉睫,而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则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选择。

当前,各大主机厂和电池企业都在积极研发固态电池,通过用固体导电材料代替液体电解质提升电池安全性能。甚至还制定了具体的量产应用时间表,并在固态电池的材料和样品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外媒消息透漏,丰田原本在2030年实现销售约550万辆新能源车的目标,如今要提前5年,即在2025年完成这个销售目标。其中约100万辆为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车。

丰田汽车执行副总裁,研发主管寺师茂树公开表示,为了完成提前5年的销售计划,丰田也抓紧研发一种新型固态电池,预计将于2020年的夏季奥运会到来之前正式推出市场。

除此之外,本田也正在考虑开发用于电动汽车(EV)的固态电池。“我们一直在研究所有固态电池,”本田发言人Teruhiko Tatebe说。

美国固态电池公司Solid Power也已经和福特汽车达成合作,双方将合力研发下一代电动汽车全固态电池。前者于近期宣布完成B轮融资,参与领投的公司包括福特汽车、三星等。

从当前行业内披露的信息来看,丰田或将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先行者,有望在明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从而推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发展。而在国内,新造车势力天际汽车旗下高能量豪华运动轿车ME-S也宣布将搭载固态锂陶瓷电池。

除此之外,包括国轩高科、宁德时代、万向一二三、辉能科技、赣锋锂业等锂电池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固态电池,有望率先实现量产。

下面就来看看本周锂电行业都有哪些新技术和大事件吧。

1、比利时研究机构研发400Wh/L固态电池

外媒报道,比利时研究合作伙伴Imec和Energy Ville开发出一种能量密度为400Wh/L的固态电池,可在两小时内充满电。该生产过程也具有液体电解质的电池非常相似。

他们一起开发了依赖于固体纳米复合电解质和由磷酸铁锂及锂金属阳极制成的标准正极组合的工艺。固体电解质具有高达10ms/cm的极高导电率,并且根据Imec压力释放,具有甚至更高导电率的潜力。

新材料的特征在于其能够通过湿化学涂层作为液体施加,只有这样才能变得更坚实。这在电极和电解质之间产生了特别紧密的连接 - 这是固态电池的主要挑战之一。

据了解,当研发出能量密度为400Wh/L,Imec的价值已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其目标是到2024年将能量密度提升至1000Wh/L,可以在30分钟以内充满电。

2、电池开发商Nano One与汽车制造商合作研发高镍材料

外媒报道,加拿大电池开发商Nano One Materials和一家未透露名字的国际OEM签署了协议,该合同价值为550000加元(约人民币286万元人民币),合作内容为开发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和新型正极材料。

据了解,该合作旨在提高用于电动汽车的富镍正极原料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早在2016年, Nano One就已成功生产出用于无钴锂离子高压电池的正极材料。

此前,Nano One宣布获得了500万美元的“扩展高级电池材料”项目资助,Pulead Technology和Saint-Gobain也参与了该项目。与此同时,Blondal透露,“大众汽车集团研究中心将加入我们的财团作为项目成员”。

3、万向一二三全固态电池研发取得突破

日前,先进锂离子电池和系统开发制造商万向一二三和先进材料公司Ionic Materials正式对外宣布,全固态电池研发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通过将Ionic Materials公司先进的导电离子聚合物与A123的新一代三元 /石墨锂离子化学相结合,万向一二三和Ionic Materials 公司共同开发出一款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且不使用易燃液体电解质的电池。通过不使用诸如金属锂等特殊电极,具有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将更快推出市场,这使得全固态电池有望在2022年推向市场。

分享到:

关键字:固态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