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氢储能>燃料电池 返回

中国氢能“白皮书”的展望与现实的尴尬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氢燃料电池 发布时间:2019-06-30 浏览:

近日,《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的出台引发业内的极大关注。《白皮书》由“中国氢能联盟”汇聚了国家能源集团、同济大学、潍柴动力等30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100多位行业专家,历时8个月编制而成。

作为国内首份氢能产业白皮书,氢能发展战略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白皮书》立足我国能源转型的实际,全面展示了氢能及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近中远期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发展目标和行动倡议,对于产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的确可喜可贺。

《白皮书》指出,氢能将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到10%左右,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预计超过10万亿元。全国加氢站达到10000座以上,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520万辆/年,固定式发电装置2万台套/年,燃料电池系统产能550万台套/年。

技术路线方面,氢能产业发展初期,将以工业副产氢就近供给为主,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规模化、生物制氢等多种技术研发示范;中期,将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煤制氢等大规模集中稳定供氢为主,工业副产氢为补充手段;远期,将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为主,煤制氢配合CCS技术、生物制氢和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等技术成为有效补充。各地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兼顾技术发展、经济性以及环境容量,因地制宜选择制氢路线。预计2050年评价制氢成本将不高于10元/公斤。

氢能储运将按照“低压到高于”“气态到多相态”的技术发展方向,逐步提升情趣的存储和运输能力,预计2050年储氢密度达到6.5 wt%。

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未来发展将会有四个方向,一是持续开发高功率系统产品,二是通过系统结构设计优化提高产品性能,三是通过策略优化提高产品寿命,四时通过零部件优化以及规模化效应持续降低成本。预计2050年系统的体积功率密度将达到6.5KW/L,乘用车系统寿命将超过一万小时,商用车将达到3万小时,固定式电源的寿命将超过十万小时。低温启动温度将降至零下40℃,系统成本将降至300元/KW。

政策体系保障方面,为保证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的政策推进,需对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以及示范运营区进行统一规划。加快建立系统全面的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以及产品售后服务保障体系,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重点对大规模高兴制氢、分布式制氢、氢气纯化、氢气储运的关键材料及技术设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先进燃料电池技术、分布式发电技术等关键领域进行联合攻关,为氢能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毫无疑问,《白皮书》的展望,提振着氢能与燃料电池全行业的发展信心。不过,当前行业发展现状与中远期展望相差甚远,能否落地顺利实施,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以加氢站为例,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建成加氢站共有23座,其中固定式11座,撬装站10座,厂内站2座;加氢规模在500公斤以上的占比39%;建站手续齐各的商业化加氢站6座,占比26%;多数加氢站的规划流程及设各配置、氢源选择、自动控制系统等尚不能满足商业化运营要求。今年以来,国内已建和在建加氢站合计仅约40座。

从企业介入情况来看,与国外产业巨头积极介入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不同,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初期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能源与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的介入程度有限;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燃料电池零部件及应用环节,氢能储运以及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薄弱,成为“卡脖子”环节。

从目前的政策体系来看,氢能领域缺乏体系化的氢气制取、储运及加注标准,加氢站主管部门缺位,氢气仍作为危化品系统延伸管理。燃料电池领域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需持续细化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集中于车用领域购置环节,缺乏系统性,补助较为单一;缺少规模化的商业化示范运行项目和运营经验。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