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重要攻坚的一年。国家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发展相关产业已经从全面、总体的指导规划逐渐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延伸。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趋势日趋明显,绿色化进程日益加快,以健康、节能、环保为核心的经济增长面临新动力、新机遇、新挑战。为此,6月21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围绕“生态设计推动汽车行业绿色健康发展”这一主题,在杭州组织召开“2019中国汽车生态设计国际论坛”,指明我国汽车行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邀请多位专家共同探讨汽车行业绿色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政策动向,分享绿色发展实践经验,以期共建绿色生态汽车体系、推进汽车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汽车业进入绿色转型的关键期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事关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和有序发展。”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在发言时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的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交通行业在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0%~20%左右。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博士马冬说,从国际上来看,这一比重普遍已经达到1/4甚至1/3。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逐步发展,未来交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在我国,近年来工业快速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环境保护处处长雷文在发言中讲道:“在我国整个资源和能源消耗中,工业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行业内和企业间绿色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低效产能还存在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问题同样体现在汽车工业当中,因此,加快推动汽车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
当前,绿色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中汽中心副总经理李洧在论坛致辞中提到,2018年,我国汽车市场总体销量连续增长趋势已被打破,28年来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汽车行业进入了至关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随着前沿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产业链逐步聚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大数据、生态设计、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的应用将为汽车产业带来更为深刻的变革。“在此环境下,我们应该把握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积极践行国家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汽车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李洧如是说。
■创新加快绿色转型
转型不仅是当前我国汽车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要想抓住机遇就要创新。当前绿色发展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如何有效减少汽车生产和使用当中的碳排放,继续壮大新动能,促进汽车行业持续稳定绿色发展已成为汽车界各方普遍关心的问题。蒋兆理表示,此前汽车业减排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内燃机的改进上面,“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燃料方面入手,同时要考虑如何在整个制造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近年来材料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低碳的材料;另外新出现的低碳生产工艺,也为汽车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行性。”他说。蒋兆理表示,我国汽车工业的低碳健康发展不仅要关注使用阶段的直接排放,更要从全产业链入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挖掘汽车行业各环节的碳减排潜力,实现汽车工业发展的绿色和低碳。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是全世界倡导的一种低碳绿色的交通工具,但由于当前电能主要是由化石能源燃烧所带来的,因此有观点认为,与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从全生命周期来看,低碳绿色的优势并不明显。但蒋兆理表示,当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改善和发展之后,电动汽车的碳排放优势就会凸显,即当可再生能源燃料能够占到电力发电装机一半以上的时候,电动汽车就是非常节能、高效、绿色和低碳的运载工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虽然是世界第一,但我们的能耗也是最大的。电力是二次能源,电动汽车要想更加健康、绿色发展,必须与能源革命相结合,能源革命包括低碳化、智能化和氢能化。”他说。陈清泉进一步解释道,智能能源就是从生态角度出发,把各种能源进行耦合,分析出能源、信息和人的行为的关系。氢能则是真正清洁的终极能源,一辆氢能汽车不仅不排放任何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它本身还算得上是一个清洁工具,排出的水汽对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建设绿色生态汽车体系
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路途艰险,绝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要想实现汽车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就需要联合各方力量,从汽车的制造端进行绿色化改造,对汽车使用的全周期进行监管,改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雷文提到,要加快推动传统汽车制造业的绿色化改造,推进汽车工业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引导传统企业实施绿色化、智能化的改造,促进绿色技术装备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已发布三批绿色制造体系名单,包括长安、吉利、上汽通用五菱等5家企业的9款汽车产品被列入到工信部的绿色设计产品中。吉利、上汽大众等44家企业创建了绿色工厂。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推动绿色生产。
汽车的生产和出厂只是一个开始,消费者用车的整个过程才是重点,因此需要加强对汽车整个使用周期的监测和监管。马冬认为,随着我国新车排放标准逐步加严,未来环保控制的重点还是在用车环节上。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很大,对在用车辆的监测和监管难度较大,因此构建“天地车人”一体化的监控体系十分必要。从在实验室的新车,到在用车的定期检验,以及实际道路排放,包括摇杆监测以及国六即将实施的远程OBD监控等,所有数据会汇集到平台当中,通过大数据为未来的监管提供数据支撑。他还透露,为进一步加强监管,生态环境部正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研究环保汽车召回的相关法律以及实施细则,形成全链条的新车环保监管体系,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此外,我国未来几年将进入汽车报废的高发期,因此还需要加强对未来汽车报废和回收的管理,加快老旧车的淘汰。
马冬指出,要实现绿色生态汽车体系,油品的质量也不容忽视。仅靠提高排放标准还不够,还需要车油同步,甚至油品先行。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秘书长王昆在论坛中谈到,与发达国家消费者相比,我国消费者对于生态汽车的认识和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通过大量科普宣传的工作去推动、去普及、去提升。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将决定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又可以决定市场。因此,对消费者质量安全、绿色生态的教育,会产生高质量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占到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世界第一。不过,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例如缺乏核心技术、轻量化程度不够导致能耗较大、充电设施不足以及废旧电池回收等。对此,与会专家也各抒己见,建言献策。陈清泉表示,我国电动汽车健康发展需要做好“一二三四”:一是指创新驱动;二是指双轮驱动,分别是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三是指“三好”,即好的产品、好的基础设施和好的商业模式;四是指“四网融合”,即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和人文网的融合。在充电设施方面,陈清泉认为,我国应该建立充电网,而不仅仅是充电站,通过配电网交互实现充电设施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做到有序充电,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高峰期充电网的压力和供电力。值得一提的是,陈清泉还指出,未来电动汽车将成为一个移动的发电装置,电动汽车不仅可以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实现自身的供给,甚至作为移动电源为家庭供电。
雷文还强调,要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250万辆,动力蓄电池的绿色、安全、高效回收利用是我国汽车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工信部组织在浙江省宁波市等17个省市地区,和中国铁塔公司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已建设3500个回收服务网点,支持中国铁塔公司在全国约20万个通信基站开展了动力蓄电池的梯次利用。此外,工信部还组建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和动力蓄电池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加强动力蓄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