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能源局发布《关于试行“交易+保供”工作挂钩机制的通知》指出,按照“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将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与参与需求侧管理的错避峰电量进行挂钩,引导企业改变粗放型用电方式。
参与对象包括纳入2019年各级有序用电工作方案并参与江西省2019年电力直接交易的电力用户,挂钩比例为有序用电、可中断负荷执行期间,按月度累计(天)次数统计错避峰执行情况,按照“月度+年度”方式进行挂钩:电力用户累计三(天)次错避峰执行不到位,当月电力用户市场化电量80%按交易电价结算,20%按目录电价结算;累计五(天)次,则比例调整为50:50;七(天)次情况下,当月电力用户市场化交易全部按照目录电价结算。
原本推进市场化改革,希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价格信号,引导供需双方的行为决策,目前的市场化交易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功效”。这份文件“默认”市场交易价格将低于目录电价,在此前提下,交易成为了需求侧管理的奖惩手段。
有业内人士指出,江西省内直接交易度电让利约为1分钱左右,这样的挂钩机制对用户来说未必能产生很好的错避峰激励效果。
今年入夏以来,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区用电负荷屡创新高,激发需求侧的错峰潜力显得愈发重要。江西之外,虽然推进模式在全国各地略有不同,但总体来看,需求侧管理正从被动有序用电向主动削峰填谷的需求响应转变。2019年7月10日,山东省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电力需求响应工作的通知》,开启了电力需求响应单边竞价交易的大幕。根据山东电力交易中心7月29日披露的信息,在7月22日-7月23日的电力需求响应单边竞价交易中,确认555家电力用户达成削峰需求响应2103952千瓦,统一出清价格30元/千瓦;257家电力用户达成填谷响应827371千瓦,统一出清价格30元/千瓦。
发电侧一边,2019年7月3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迎峰度夏电力保障工作的通知》(赣发改能源【2019】581号)。通知提到强化发电机组运行管理,省能源局将对度夏期间机组顶峰出力、非计划停运、电煤库存等情况进行专项考核,与基数发电量挂钩,并视供需紧张程度研究加大挂钩电量考核力度。但在2019年6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的通知》,随着市场化电量的不断放开,机组的基数电量将持续减少直至取消。未来可否再用基数电量作为迎峰度夏的考核“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