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国网四川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由原国网四川节能服务有限公司转型成立,于2018年1月揭牌,公司注册资金5亿元,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经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备案的专业节能公司,是在四川、北京、陕西、甘肃等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的售电公司。
公司主营业务:综合能效服务(包括购售电业务、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电能替代业务,能源托管业务)、供冷供热供电多能服务(包括节能技术推广服务,集中式供冷,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分布式清洁能源服务(包括分布式能源建设、储能电站建设)和专属电动汽车服务(包括电动汽车租赁业务、充电桩建设与运营)等四大大重点业务领域,另外还开展设备代购代销、多能互补、石化产品购销、电源(电网、需求侧)的调试与运检、工程总承包、能源站承装、承修、金属检测等业务。
调研团代表与国网四川综合能源公司代表合影
2019年7月30日上午,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组和中国储能网联合组织的“第六期中国储能产业巡回走访调研团”走进国网四川综合能源公司,国网四川综合能源公司总经理向波、副总经理秦毓毅、新业务中心主任石健、办公室主任王亮等接待了调研团一行。
储能专家组与国网四川综合能源公司代表座谈
国网四川综合能源公司总经理向波
据向波介绍,作为全国清洁能源基地,四川电网规模居于前列,是未来全国电网的重要枢纽。2018年四川公司实现售电量2007.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6%,2019年上半年售电量1050.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04%。四川电力供需总体富余,丰水期供大于求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受水电送出通道受阻、受灾等因素影响,迎峰度夏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偏紧的问题依然存在,仍需被迫增开燃煤火电机组,部分地区还需要采取错峰、避峰措施,局部电网运行断面和输电设备重载、过载情况。
四川主网随着水电开发、电源汇集逐步形成,网架结构不够完善、不够科学,加之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安全压力非常大。
国网四川综合能源公司以“售电+”综合能源服务为主线,紧紧围绕电网、建筑、交通、化工、钢铁、学校、医院等领域,重点以园区、工业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等为对象,统筹运用售电业务、电能替代、节能改造、咨询服务、能源托管、新能源和工业调试等多种技术,构建了由市县供电公司为业务支撑的服务体系,全面开展综合能源业务。
国网四川综合能源公司副总经理秦毓毅
会议期间,秦毓毅代表国网四川综合能源公司从储能产业布局、储能商业模式及决策、产业发展瓶颈以及政策建议方面向储能专家组作了详细介绍。
储能产业布局
国网四川综合能源公司作为四川省电力公司全资子公司,要践行国网公司“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坚持以电为中心、多能互济,以推进能源互联网、智慧用能为发展方向,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能源服务平台,将公司建设成为综合能源服务领域主要践行者、深度参与者、重要推动者和示范引领者。
公司充分利用电网优势,开展充电站(桩)建设、电动汽车销售和租赁、电池回收梯级利用等业务,打造“车、桩、网、储”一体化多功能综合能源服务站。在充电站(桩)建设领域,聚焦公交、出租、网约、物流等集团客户,重点推广大功率充电技术;聚焦现有变电站场地资源,探索开展“一站多能”示范工作;聚焦凉山、攀枝花等川西光照富余地区、可利用场地大(如:机场)的用户,重点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光储充一体化技术。在电动汽车销售及租赁领域,重点聚焦物流和公司内部公务、工程电动化用车需求;在水能利用领域,聚焦不具备抽水蓄能或抽水蓄能能力不强的水电站,示范推广电池储能技术;在电池梯级利用领域,重点利用废旧电池开展储能业务。
发挥电网在能源汇集传输和转换利用中的平台作用,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一体化供应,传统能源与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储能的协同应用,实现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依托新能源产业运营体系,以四川市场为基础,大量投放新能源电动汽车,并配套开展充电站建设运营,逐步覆盖川内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需求市场,辐射全国需求市场。通过拓展车桩网储一体化新能源业务,电池梯次利用为动力电池退役找到新出路,解决新能源发展的痛点和问题,进行储能项目建设,最终形成车、桩、网、储一体化布局。
储能商业模式及决策
大力促进公司系统单位、社会能源服务商、设备供应商、金融机构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搭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跨界融合的合作平台,实现市场拓展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快速提升。
在充电站(桩)建设领域,积极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集团客户,掌握电动汽车推广计划和充电需求,与集团客户、土地拥有者合作,优先采用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等模式开展建设。
在电动汽车销售及租赁领域,与新能源汽车厂商合作,获取厂商一级经销资质,通过合作建设综合体验店的方式,提升市场推广能力。
在电池梯级利用领域,主动对接有废旧电池资源的汽车制造商、充电站运营商等,通过成立项目公司的方式,共同开展电池梯级利用项目,共享项目收益。
(一)配合泛在电力物联网背景下的“多站融合”建设
开展变电站多站融合建设,在变电站建设储能系统,能起到削峰填谷、平滑负荷、快速调整电网频率等作用,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多站融合”可由电网公司直接投资,电网公司也可以建立电网侧储能项目投资回收机制,由其他单位开展项目投资。
(二)使用移动储能作为电网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
作为解决短时重过载、变电站设备改造期间或事故后短时负荷供应等情况下的理想支撑;移动储能电源车实现串联、并联多模式应急保供电功能,并离网“零闪动”,保证系统暂态供电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对重要场合的供电可靠性,还实现了应急保电从“油发电”到“充放电”的转变;针对移动储能建立常态化有偿负荷机制。
(三)应用于电厂侧调频、调峰、备用电源、黑启动等多种辅助服务当中
储能电站具有精确响应,反应时间短等优势,有效缓解火电机组调频调峰的压力,优化水电站发电曲线,在电厂侧建储能系统不仅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作为备用电源和黑启动电源等。
(四)应用于分布式发电、集中式新能源发电
储能应用于新能源发电领域,可有效降低光伏和风力等发电系统瞬时变化大对电网的冲击,减少“弃光、弃风”的现象,有利于新能源的并网消纳,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实用的电力。
(五)应用于微电网系统
储能系统对微电网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储能系统是一种灵活的多功能分布式能源,可为微电网提供显著的效益。
(六)投入到更多的综合能源服务中
在大型商场、酒店等峰段用电负荷较重的场合投资储能,通过峰谷电价差产生收益。小规模应用于充电站建设,降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瞬时充电对电网的冲击,还可以享受波峰波谷的电价差,提高充电电能质量。
产业发展瓶颈以及政策建议
目前储能成本高、经济性差,盈利性不明显,商业模式是储能产业发展的一大痛点,很多储能项目是依靠峰谷价差或者弃光弃风电量存储来赚钱,储能的成本回收需要7-8年的时间,投资回报周期过长,项目落地难度较大。
回收利用动力电池应用于储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未形成规模效应,技术性及经济性未得到充分论证,动力电池目前也还没有具体的回收标准,还存在检测成本高,电池利用率低,废电池处理难等各种问题。
电化学储能设备没有明确消防安全标准,建成投运后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政策建议:
(一)突出典型示范,健全标准体系。强化储能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典型案例,作为行业标杆。深入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示范点作用,以示范点储能数据为基础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储能系统指标体系,尤其是二手电池梯度利用指标。
(二)发挥企业优势,凝聚强大合力。整合电池制造企业、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充电设备运营企业、电力企业等优势资源,探索提炼储能项目实施成功模式,形成高质量的储能项目。以各类平台为载体,如车联网、各种综合能源数据平台等,搭建好新能源公共资源与储能需求间的桥梁纽带,确保动力电池淘汰后能及时应用到储能项目。
(三)创新商业模式,更新市场规则。紧随全球储能产业发展步伐,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出台新的政策和市场规则,才能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陈永翀教授
专家组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时间,综合能源服务可有效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用能成本,是推进能源生产、消费、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专家组建议,做好综合能源服务,要把应用场景和客户体验放在首位。第一,从客户需求和利益的角度,设计合适的应用场景,为用户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第二,将电网、热网、气网等协同设计规划,实现多能互补;第三,充分调动用户采用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降本增效;第四,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电力市场,鼓励用户侧智能微网以点对点的方式直接进行能源交易,从而倒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改革;第五,有助于拓展业务范围,带动产业发展,培育市场新业态,获得新的利润增长。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
刘勇表示,当前,综合能源服务公司要加强技术和服务模式上的探索;要在应用和示范项目上积累经验;在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领域,要建立严格的标准和检测体系,从源头防范安全隐患。
刘勇指出,综合能源服务具有客户需求多,项目点多面广,技术类别复杂、服务模式多元化的特点,应重点抓住园区、工业企业、大型公共和商业建筑等对象,统筹运用能效诊断、节能改造,用能监测、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冷热电三联供、储能等多种技术,积极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综合能源服务有利于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有利于巩固售电市场、拓展业务范围;有利于推进电能替代,培育新的市场业态,增加新的效益增长点。
参加本期调研的专家有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协会秘书长刘勇、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陈永翀教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课题组助理研究员/博士冯彩梅、福建飞毛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工俞峰、浙江德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副总经理卜亚军、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璐慧、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市场总监陈超、中国储能网记者博乐、南方能源观察杂志记者陈仪方。
本期调研获得福建飞毛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德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