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石油巨头“跑步”进入电动汽车产业市场

作者:黄宇 来源:中国石化报 发布时间:2019-08-16 浏览:

雪佛龙近期宣布,与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公司Evgo合作,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加油站提供电动汽车充电桩,每个充电桩容量达100千瓦。另外,在美国洛杉矶和旧金山湾区的其他充电端口也在建设中。

事实上,相对于欧洲石油公司,以雪佛龙为代表的北美石油巨头对新能源业务的态度和行动显得相对保守,但现在来看这种保守已成为历史。

雪佛龙也“坐不住”了

此前,雪佛龙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沃斯和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达伦·伍兹都曾表示,他们不倾向用风能和太阳能取代石油和天然气,因为可再生能源通常提供的股东回报较低。

与此同时,两家石油巨头的掌舵者一致认为,他们的目标是拥有最低成本的油气资产。这样一来,即使化石燃料需求减少,他们也可以增加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来保持竞争力。

但在新能源迅猛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雪佛龙在非化石交通领域做出了让步。近日,雪佛龙正式对外宣布,与Evgo公司合作。根据协议,雪佛龙在洛杉矶和旧金山湾区部署的快速充电站由Evgo公司安装,后者是覆盖美国34个州的汽车充电网络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公司。

通过合作,雪佛龙可在加油站为电动汽车提供快速充电服务,实现30分钟内完成90英里的续航里程,这一战略部署将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与此同时,雪佛龙通过“跨界”充电桩业务,从油气生产商变成电动汽车终端能源提供者,将与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关系转变成利益共同体。

事实上,进驻充电桩业务并不是雪佛龙向汽车电气化方向迈出的第一步。2018年11月,美国充电桩运营霸主ChargePoint在H轮融资活动中融资2.4亿美元,而雪佛龙赫然出现在这次最新的投资者名单中。除了充电桩项目,雪佛龙还对电池相关业务展开布局,以此延伸其电动汽车业务的产业链条。

2019年1月,雪佛龙旗下风险投资公司启动了一项战略投资,目标是一家基于普鲁士蓝电极和钠离子电解质的新电池技术开发商Natron Energy,以支持其开发高性能储能系统。

石油企业拥抱电动汽车产业

毋庸置疑,石油巨头已认识到电动汽车的发展将成行业事实,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潮流。以国内市场为例,2015年8月,我国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逾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基础设施。而这将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被资本视为“蓝海”的充电桩项目需要强大的资源背景和资金实力,石油公司本身具备资源、体量优势,注定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与石油公司休戚相关。

中国石化依托国内最大的加油站运营商的优势,也在积极布局电动汽车产业。2019年1月,中国石化浙江石油公司位于杭州西湖区的古荡加油站改造后开业。该加油站集加油、加气、充电、购物于一体,成为国内首座中国石化综合能源供应站。

实际上,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石油公司貌似也达成一种微妙的默契,不断向电动汽车产业注入资金,以期跟上燃料市场的变化。2018年底,道达尔宣布,将在其300个加油站安装1000个直流快速充电器。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道达尔继2018年9月收购法国电动汽车充电解决方案公司G2mobility之后,在电动车产业布局的又一力作。

面对庞大的电动汽车产业市场前景,跑步入场的还有BP、壳牌等国际巨头。以壳牌为例,2019年2月,该公司宣布全股收购欧洲最大储能电池制造商、德国家用储能巨头Sonnen,这是继其去年5月斥资6000万欧元(约合6685万美元)收购Sonnen约10%股份后的再次出手。全股收购交易完成后,壳牌在储能领域的业务版图将大幅扩大。

据了解,壳牌未来3年将投资3亿美元发展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相关业务,包括其在荷兰的加油站新增200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转型综合能源提供商

在快速变化的能源时代,石油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在各种能源之间寻找合适比例。当然,这也可以看成石油公司业务拓展的机遇。

BP执行副总裁戴尚亚表示,发展新能源业务不是因为化石资源短缺或石油时代夕阳将近,而是未来能源需求无法以任何单一能源来满足。

纵观能源结构变迁会发现,石油及其代替品的碰撞从来不是一场剥夺对方合法性的战争。

2016年,道达尔将新能源与天然气业务整合,成立了继勘探开发、炼化和销售之后的第四个核心业务部门,即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电力事业部。对此,道达尔首席执行官潘彦磊表示,应对能源低碳转型趋势,道达尔的策略是,不仅做一家传统油气公司,而且要推行石油、天然气和低碳电力一体化增长,成为一家油气和电力综合能源企业。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