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国际氢能委员会、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主办的“2019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峰会(HIDIS2019)”在山东大厦举办。本次大会以“探索氢能产业应用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主题,聚集国际国内专家及业内精英智慧,为产业界搭建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探讨氢能产业在政策、技术、模式等方案的成功经验及创新探索,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出席本次论坛,就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进程、如何氢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两种技术路线的关系以及如何保障我国汽车产业平稳度过政策转型期等议题发表演讲。
陈清泰发言核心观点摘要:
◎氢能与氢燃料电池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大支柱,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争取发展的主动权。
◎正确认识储能电池与燃料电池两条技术路线的关系,两条技术路线各有优势,是互补的关系。两者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梯级发展趋势。
◎2030年之前乘用车电动化发展的主体仍然是储能电池汽车,要正确引导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梯级发展,防止顾此失彼。
◎保障我国电动汽车平稳度过政策转型期的四点建议:第一,对燃料电池汽车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第二,释放明确的信号,两条技术路线都属国家战略,两者是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第三,在政府指导下,推动市场力量,加强跨界合作。第四,政府应鼓励支持国内车企重组联合,同时巩固和提高共享出行的能力和水平。
以下为陈清泰发言整理:
把握战略机遇,加大力度,争取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美、日、欧盟等主要国家已纷纷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力争抢占先机。日本计划2020年普及4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建设160座加氢站。德国计划在2030年普及1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建设400座加氢站。总体上看,目前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进入市场化示范阶段,预计2020年前后将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陈清泰表示,氢能与氢燃料电池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大支柱,这个领域已取得很大的进步,开始进行示范应用,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突破技术难点,推动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争取发展的主动权。我国是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面对百年来汽车产业最重要的一次革命,燃料电池也要搭上这班车,否则将错失走向汽车强国的战略机遇。
近几年,国家相关部委积极出台政策,大力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2020年要实现5000辆级的、在特定区域公共服务领域的示范应用,建成100座加氢站;2025年要实现5万辆规模的应用,建成300座加氢站;2030年实现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建设1000座加氢站。上海已经制订了燃料电池发展规划,广东、湖北等地也纷纷成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应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大的能源公司开始行动,他们的进入会带来新的思维,注入强大的技术和资本,形成新的动力。
储能电池与燃料电池是两条互补的技术路线
目前,我国储能电池电动汽车尚未完全站住脚,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燃料电池的竞争又方兴未艾,一些车企和社会理论面对两种技术路径非常纠结、不知所措。当前,通过广泛的研讨,正确认识两条技术路线的关系至关重要。
第一,从中长期来说,这两条技术路线各有优势,是互补的关系。在不同的场景各有优劣,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
第二,这两者从技术成熟度、产业化发展和基础设施来看,处在不同阶段,呈梯级发展态势,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已趋于成熟,基础设施基本形成,生产成本开始接近市场可接受的程度,总体上进入了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阶段,而燃料电池汽车,开始进入示范生产和应用阶段,产业链薄弱环节生产成本比较高,基础设施也在建设,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发展还有一段距离。
第三,从已知的全球主要国家和主要汽车公司的战略布局来看,2030年之前乘用车电动发展主体仍然是储能电池汽车,到2030年大公司储能电池汽车平台的产能将会达到百万辆,甚至数百万辆级,而燃料电池汽车则仍为数万,或者是数十万。要正确引导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梯级发展,防止顾此失彼。
保障我国电动汽车平稳度过政策转型期的建议
近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没有赢得不可动摇的因素。2020年前后,在汽车市场走低、补贴退出、外资大批进入的情况下,中国电动汽车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保障我国电动汽车平稳渡过政策转型期,不至产生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结果,这是对企业的考验,也是对政府的考验。
第一,对燃料电池汽车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链很长,很多已经超出了传统汽车产业链所覆盖的范围,基础设施及相关标准法规的完善和制定单凭企业的力量无法完成,需要政府与企业携手制订可行的整体方案,协调推进。
第二,要释放出明确的信号,两条技术路线都属国家战略,两者是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当前,应加大燃料电池及相关技术的研发,为后续的发力打下基础,但产业化的力量,则要聚焦在储能电池技术路线。集中精力,增强储能电池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迎接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竞争和挑战,
第三,在政府指导下,推动市场力量,加强跨界合作。电动车是机械产品,同时也是电工产品、电化学产品、电子产品和互联网产品,其中大多数技术和软硬件已经不是传统车企产业链所覆盖的,需要非汽车行业背景的跨界者大跨度进入,共同分享十万亿产值的大蛋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汽车主业成在跨界、败也在跨界。
第四,政府应鼓励支持国内车企重组联合,打造高水平大规模的电动化平台及智能架构平台,迎接全球化竞争的挑战。此外,还要巩固和提高共享出行的能力和水平,共享出行企业不仅仅是未来电动汽车最大的单一买家,而且也是未来全球出行产业竞争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