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部长安德里亚斯•邵伊尔在德国柏林举行双边会晤,并就电动汽车领域的继续合作签署了《关于在创新驱动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领域继续开展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中德双方将继续积极促进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德两国都在致力研发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相关技术,两国如果能继续深化合作,对于双方都是重要利好。”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厚君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零部件等领域是重点
据了解,根据此次中德两国签署的合作文件,最大的亮点是“四项工作“和”四个方向“。
“四项工作“包括:
一是共同探讨电动汽车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的可行性;
二是调研在公共客运交通、货运和商业运输、城市物流和特种运输等领域的驱动电气化;
三是支持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的战略,特别是降低动力系统成本的创新途径;
四是推动拥有氢能和燃料电池一体化应用的城市区域间开展交流等。
“四个方向“包括:
第一,中德双方将继续开展电动汽车的示范和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的市场应用规模;
第二,在现有的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SGEC)合作框架下,深化和拓展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项目,包括燃料电池和氢技术、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商业模式、规范和标准研究等领域;
第三,探讨氢能供应以及国际规范、法则和标准等问题;
第四,加强两国政府在相关基础设施资助和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等。
“不难看出,其中着重提到了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等合作内容,可以认为双方的合作重点既集中于零部件技术研发,也有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的研究,这些都是比较务实的内容。”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宏文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对于推动中德两国汽车产业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此次合作也提到了氢燃料电池。德国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的燃料电池商用车有望在2020年至2025年进入成熟阶段;燃料电池乘用车预计在2020年至2025年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因此,加强合作十分必要。目前,已经有德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建设了氢燃料电池测试实验室,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互补”合作成新主题
尽管中国汽车行业与很多国家都有合资合作,但是中德之间的合作颇为引人注目。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德国汽车企业大众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合资者之一。而近年来随着汽车迈向电动化时代,中国汽车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领域加速前行,部分技术已经站上世界前列,从而使双方合作的模式、领域有了新的变化。
目前,根据此前中德双方汽车业界达成的合作协议,很多内容正在逐步落实。其中包括,宝马集团在沈阳的投资将持续增加,到2020年,BMW品牌核心产品系列的首款纯电动汽车BMW iX3将在沈阳投产,将销售到中国及全球市场。博世已经为蔚来ES8提供了驾驶辅助系统、控制单元、传感器和智能化助力器iBooster等关键部件。至今,德国汽车业在中国的工厂已经超过30家。
与此同时,宝马加入了百度阿波罗(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奥迪与华为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和数字化服务系统;中国联通将为宝马的自动驾驶提供5G高速通信技术……
“中德两国产业合作逐步呈现结构性升级。”黄宏文认为,“互补”成为新趋势。近期由于内部结构转型压力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影响,德国汽车行业整体面临挑战,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受到波及,在这样的形势下,双方企业非常希望深化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发展势头日益向好
近年来,中德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呈现持续良好发展态势。
2011年7月和2014年10月,中国科技部与德国联邦交通部曾签署过相关的合作备忘录和联合意向声明。在此框架下,双方在四对共同选择的示范城市及区域,即深圳-汉堡、大连-不莱梅、武汉-莱茵-鲁尔地区,上海-斯图加特和汉诺威成功开展了示范项目,并成立了“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SGEC)”非实体合作平台。
2018年7月9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中德双方在柏林共同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等七项与汽车有关的合作文件。根据该声明,双方将加强多层次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统一标准的制定及应用、促进两国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及基础设施数据共享、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等。
今年9月6日,在中德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德两国汽车业在北京签署了三项协议,包括奇瑞集团与斯图歌特公司签约成立电动轻型商用车合资公司,舍弗勒将在湖南湘江新区成立独资公司引入智能驾驶新技术,宝马将与中国信通院合作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等。其中,奇瑞集团与斯图歌特公司的合作,是以奇瑞的技术生产电动商用车,利用斯图歌特公司的市场渠道来使双方受益,一改过去以外方技术为主导的情形,提升了合作水平,体现出中外合作的新格局。
“中德合作不仅将惠及两国,众多技术创新成果与合作模式也将为世界汽车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作出更多的贡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薛旭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