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中国车市第二次进入“与狼共舞”时代

作者:张忠岳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9-10-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两家外国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动作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其一是特斯拉上海工厂即将投产,其二是英国戴森公司宣布终止电动汽车制造项目。前者是全球电动汽车的标杆企业,后者曾试图成为电动汽车行业的搅局者,一进一退间,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复杂性,虽然前景是广阔的,但潜藏无数暗礁。两家企业的举动对行业意味着什么,又能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哪些启示?本版的两篇评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析。

尽管特斯拉尚未宣布其上海工厂准确的投产时间,但种种迹象已经表明,特斯拉位于上海临港的超级工厂建设加速推进,首批Model 3电动汽车生产进入倒计时。

最新的消息显示,10月17日,特斯拉上海公司列入了工信部公示的最新一批新增车辆生产企业名单;上海超级工厂220千伏电力配套项目送电仪式在临港新片区特斯拉超级工厂举行,工厂的正式通电,标志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进入投产前的冲刺阶段。

特斯拉上海工厂一旦正式投产,注定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又一重要历史节点,这一投资规模达到20亿美元的工厂是中国迄今为止惟一一个外商独资建设的汽车制造项目。从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在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集团前身)下线,结束中国人不能造汽车的历史;到1983年4月11日,中国首辆合资轿车桑塔纳下线,宣告中国第一辆合资轿车的诞生;再到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企业即将在中国下线产品,其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在过去的汽车合资时代,中国汽车工业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亦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尽管市场最终未能换来核心技术,但中国自主品牌在和跨国公司的“与狼共舞”之中,也积累了经验、壮大了实力、开拓了市场。

如今,特斯拉在中国独资建造的上海工厂即将投产,业界评论不一。有观点认为,特斯拉在华独资,将杀死中国一众尚不够强大的自主品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特斯拉入华不足为虑,其对中国本土市场的陌生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薄弱将是致命的。

在笔者看来,以上两种观点明显走了两个极端——盲目悲观和盲目乐观。一头凶猛的狼杀入战场,激荡起的是觉醒和竞争意识,激发的是胸有大志者的雄心斗志,而淘汰的一定是那些依赖合资的昏昏欲睡者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浑水摸鱼者,最终提高的是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特斯拉正式在华投产,首先利好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8.8万辆和87.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9%和20.8%,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回落,而且是连续3个月产销下滑。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即将完成历史使命,下一步产业发展一定是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如果没有性价比高、竞争力强的产品,想在竞争中牢牢地赢得一席之地根本无从谈起。特斯拉显然想扮演的是市场强者的角色,虽然其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也有不足之处、售后服务也时被诟病,但不可否认,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得到了高度认可。

特斯拉正式在华投产,其次利好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在华独资建厂,意味着外资汽车企业和中资汽车企业首次面对面直接交锋,这将是一种完全基于市场的良性竞争,你是你,我是我,站在擂台的对立面,而不是过去合资时代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直面竞争中,弱小的一方不会得到保护,如果不奋发图强,一定会被加速淘汰。

特斯拉正式在华投产,将把中国汽车工业第二次带入“与狼共舞”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汽车工业和中国自主品牌必须吸取合资时代的经验教训,在特斯拉这条“大鲶鱼”面前,既不能恐慌,也不能浮躁。中国自主品牌必须紧抓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不放松,除了电池、电机、电控之外,还要重视电传系统。零部件强才能整车强,中国必须形成强大的自主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才能壮大汽车工业。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特斯拉之后,也许还会有更多更强的“特斯拉”以独资建厂的形式进入中国,中国自主品牌势必面临更大的冲击和竞争。以我为主,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在竞争中赶超,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惟一选择。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