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工业百强县(市)、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一系列中国百强县市的荣誉称号昭示着江苏如皋这座南方小城产业经济发展的活力。
但是,相比江浙一带其他发达的城镇,如皋并没有体现当地经济特色的城市名片,不过自2016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目前中国惟一的“中国氢经济示范城市”之后,如皋“中国氢能之都”的名号不胫而走。
时不时从如皋传来的“氢能佳绩”更是让整个汽车业界认为,氢能产业正在如皋稳步发展,但不久前某自媒体一篇对如皋氢经济质疑的报道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议论。如皋发展氢能产业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带着这样的疑问,近日,近日《中国汽车报》记者一行走进如皋。
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路上难觅营
根据如皋市政府的宣传,“作为全国首个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的县级市,13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如皋市内穿梭运营”。来到如皋,首先要体验的自然是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然而,实际情况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按当地媒体今年5月的报道,如皋当地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线路为102路,其中一站为时代大厦站(时代大厦为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所在地)。记者一行3人按照地图导航指示首先来到时代大厦公交站,该公交站并没有明显的公交线路指示,记者等了半天,也没见有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经过。随后,记者来到如皋开发区便民服务中心门前的公交场站,这里停放着多辆公交车,包括102路、106路等。
不过,仔细寻找一遍,压根儿没有一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只好询问现场的几位公交司机。司机师傅十分确定地表示:“如皋市星星公交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开发区所有的公交线路,但只有纯电动汽车,没有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运行。”
据了解,如皋市星星公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星公交”)先是在2018年6月采购了3辆由青年汽车生产的氢燃料客车,后于2019年承担了另外5辆氢燃料客车的试运营工作。与前3辆不同,另外5辆氢燃料客车并非由星星公交出资,而是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氢经济示范城市项目办公室出资,联合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向坐落在如皋的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地方舟”)订购。
为了寻找这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踪迹,记者随后又来到星星公交所在地,只见不同线路的各种类型公交车停满了整个大院,唯独不见一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询问该公司车队队长“为什么没有看到线路上有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行,车辆目前在哪”时,对方表示不知情,但建议记者去“厂家”看看,而这个“厂家”指的是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以下简称“青年汽车江苏分公司”)。
上牌车辆疑似空驶运行
已经被购买且上牌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不上路运营,反而被厂家开走不见踪影,这一切显得十分蹊跷。为了继续寻找报道中已经上路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中国汽车报》记者又来到青年汽车江苏分公司。
不过,记者又一次失望了,青年汽车大门紧锁,往里看去,空荡荡的厂区不见一人,只有门口的传达室坐着一个保安,警觉地询问记者的来意,在问及工作日为何不见工人上班时,保安摆摆手表示:“具体情况不清楚,这个大门不开,想进厂内只能走东门。”该保安所说的东门指的是紧挨着青年汽车江苏分公司的陆地方舟的正门,据此前媒体报道,青年汽车租用了陆地方舟的厂房,所在位置是陆地方舟的后门。
就在记者离开青年汽车江苏分公司前往陆地方舟的半路上,一直不见踪影的氢燃料电池大巴车却突然出现了,而且是前后几辆陆续行驶而过,方向正是朝着陆地方舟而去,车内并没有看到普通的乘客,而是穿着统一的人员,疑似工厂员工。
记者随后来到陆地方舟公司的门口,只见陆续有此前看到的氢燃料电池大巴车驶入工厂内。这些已经上了牌照的氢燃料电池大巴车上路运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一行以来工厂参观学习的名义尝试进入厂区,但门口的几名保安异常警觉,直接予以拒绝,警告记者尽快离开,并试图抢夺记者手里的手机,删除拍摄的照片。
在摆脱保安的纠缠之后,记者一行离开陆地方舟,而通过在厂区外围观察,陆地方舟厂区内同样不见工人上班和生产线开动的迹象,只是停放着大量客车,任凭风吹日晒。在打车返程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陆地方舟快倒闭了,现在就看有没有人肯接手了。”
按照计划,记者一行下一站要探访的是南通百应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应能源”),这家公司是首家落户如皋的专业从事氢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在股权结构上,根据企查查数据梳理发现,百应能源是一家中美合资公司,创办于2011年,百应能源有限公司(美国)、如皋宝林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以及如皋市亚曼汽车有限公司分别出资150万元、150万元以及450万元,分别占股20%、20%以及60%。其中,如皋市亚曼汽车有限公司由金华市青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而其实际控制人何雅琪则是青年汽车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庞青年的儿媳。
就在百应能源的门口,记者恰好碰到已经上了牌照的氢燃料大巴车从外面开回公司,车上同样坐着穿着统一服装的人员,疑似该企业的员工。为了解实际情况,记者一行同样以外地公司前来考察学习的名义尝试进入厂区,但该公司保安在请示公司领导之后回复:“没有提前预约,不能接待。”
原本已经交由公交公司负责运营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却分别被两家生产企业开走上路行驶,且不对外载客运营,这种操作逻辑让人费解。按照我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相关规定,此类新能源汽车申请财政补贴的运营里程要求为2万公里,不得不让人怀疑是“空驶运行”。
花巨资建造加氢站却未投入使用
如皋能被联合国授予“中国氢经济示范城市”称号,还得益于当地一座加氢站的建设。2016年,神华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和中国神华集团已于2017年合并成立国家能源集团)投资数千万元建设的加氢站在如皋开工,这是继北京、上海、郑州之后国内第四座加氢站。加氢站氢气储存量为980kg,日加氢能力约为2000kg。
“神华如皋加氢站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主管部门不明确、审批流程未建立、行业标准不健全等重重关卡。可以说在审批的每一个环节都遇到了种种问题。”提起神华如皋加氢站的建设经过,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位相关负责人不无感慨。2016年,就出现了“江苏如皋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开工奠基”此类的宣传新闻,但直到今年才走完各种审批流程。这座历经磨难的加氢站,目前已经成为如皋“氢能小镇”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如皋当地市民大多知道这座位于跃龙路和万寿路交叉口附近的加氢站。
如今加氢站建设完成,审批流程也走完了,但却似乎进入了“沉睡”状态,记者一行来到该加氢站观察,发现仍然没有投入商业运营。加氢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几日有氢燃料电池大巴来加注,但走的是内部核算,不在这里收费。”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能量来源,如果加氢站未投入使用,又是如何让这座小城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跑起来呢?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时代大厦的如皋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
“神华如皋加氢站已经完全建成,相关手续已经办完,但还没有投入商业运营。”办公室工作人员赵子阳(化名)告诉记者。既然如此,为何加氢站工作人员又表示前几日还有车辆前去加氢?赵子阳说:“原本神华加氢站不愿意(让车辆去加氢),但如皋要开第四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影响比较大,我们就请神华如皋加氢站进行了示范加注。”记者追问该加氢站何时会投入运营时,赵子阳表示:“这是神华的第一座加氢站,也是他们在氢能产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布局,因此比较受重视。目前要等神华内部协商,统一对外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才会正式投入运营。”记者从这位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国家能源集团预计会在今年10月召开一场加氢站正式投入运营的新闻发布会。
作为如皋市惟一一座对外开放的加氢站,既然还没有正式投入运营,那么,平时如皋市内的燃料电池汽车又在哪里加氢?记者得知,百应能源在自己的厂区有撬装式加氢站。该加氢站不是对外运营的商用加氢站,而是内部加氢站。“每一次加氢都需要走流程审批,还需要专人在现场监督指导,每一次使用都很麻烦。”赵子阳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营很大程度上受到加氢的制约,只能等神华如皋加氢站对外正式开放运营。”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发展势头堪忧
如皋相关宣传资料显示,如皋自2010年开始谋划布局氢能产业,经过8年长跑,相关园区内已经汇集氢能企业近30家,初步形成了覆盖氢能制备储运、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燃料电池汽车等环节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放眼全国,这里算得上是谋划最早、产业链最为完备的氢能产业集聚区之一。
记者一行在当地的氢能产业集聚区了解实际情况,确如官方宣传所言,这里的氢能产业链比较齐备。不过,企业数量虽多,但发展势头并不乐观。已经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量产并实现交付的青年客车以及陆地方舟,其自身情况十分堪忧,氢燃料电池汽车似乎成了其最后一搏的救命稻草。
资料显示,青年汽车已经有34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最新一次为2019年2月25日。判决书显示,青年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拖欠贷款,将近5年未支付。法院认为,该公司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因此将其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不久前,青年汽车在河南南阳上演的“水制氢汽车”事件,更是再次将其置于舆论风口。
陆地方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公开资料显示,陆地方舟集团在深圳、上海、北京、江苏、佛山设立分公司,并在深圳、江苏、佛山拥有三大生产基地,总面积超过200公顷,投资上百亿元。然而,陆地方舟佛山分公司已经被法院冻结资金,并被查封部分固定资产,江苏分公司的情况,如记者一行所见,几乎处于停工关门状态。
氢燃料零部件公司的发展状况也没好太多。如皋瀚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车载氢系统核心零部件及加氢站压缩机研制的公司。来到该公司门前,记者看到其大门紧锁,门前空地上放置了一把椅子,上面晒着几件衣服,透过窗户玻璃看进去,内部空荡荡的,俨然已经人去楼空。
随后,记者来到南通安思卓新能源有限公司。官方资料介绍,该公司是专业的制氢、加氢设备生产商,是全球首个能将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为氢能并进行存储再利用的企业,已完成全世界首套500标立方/小时集装箱式制氢设备的研发制造和国内首套制储氢、加氢一体机的生产。
进入工厂内部,一位研发工程师李明(化名)向记者做了公司介绍并详细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一些问题。据李明介绍,在神华如皋加氢站未正式运营之前,当地示范运行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会在该公司的加氢站进行加氢,但每次加氢都得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李明还表示,虽然当前氢能被炒得很热,但其实氢能的商业化进程存在着非常多的实际困难,短时间内很难有大突破。
政府强推难破现实瓶颈
行走在如皋这座小城,“联合国氢经济示范城市”“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巨幅标识很容易被发现,氢能优势的讲解宣传广告也随处可见,无不体现着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氢能经济的决心和意志。记者询问如皋市民是否了解当地正在大力发展的氢能产业,大部分人除了对加氢站有印象之外,并不清楚氢能究竟可以给如皋这座小城带来多少改变。
不过,落户当地的氢能企业却对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的举措深有体会。“公司最开始想落户杭州,但被如皋的好政策吸引,最后改变想法决定来如皋。”一位企业的高管告诉记者。
“开发区目前正在大力招商引资,政府有专项产业基金对前来落户的企业进行扶持,配比在1:0.2。”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所有引进的企业,开发区也会委托第三方专家委员会来做评估,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记者在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的墙上看到了张贴的如皋氢能产业园规划图,包括氢燃料电池生产项目、研发及检测项目,空气压缩机及氢燃料电池核心项目、零部件生产项目。可见,当地政府对氢能产业有着非常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
那么,当地政府进行如此强有力的推动,为什么连正常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营都实现不了,还要进行名不符实的政绩宣传?《中国汽车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联系采访如皋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但截至记者发稿前,并未得到回复。
其实,此前已经有媒体发现了问题的端倪,当地生产企业交付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曾经上路运营过,但因技术和产品缺陷,短暂运营之后已被叫停。据有关媒体报道采访星星公交司机:“氢燃料公交氢能转化为电能的时间过程太慢,因为经常高压不足,导致电量不够,只能是走走停停。现在那3辆氢燃料车已经被送回厂里,主要还是现在技术不成熟,现在只有电动车技术成熟了。”星星公交相关负责人给出的原因则是:“车是好车,就是每次加完氢走不远。”
对氢能产业发展遇到的现实瓶颈,如皋当地政府其实也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当地政府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目前氢能产业存在的四大方面挑战,包括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尚未自主掌握,产业链相对薄弱;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氢气供应和加氢站建设面临系列问题,用氢成本仍较高;标准法规不健全,试验、测评能力不足;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虽然明知氢能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但在舆论造势之下,如皋当地政府似乎已经被置于“骑虎难下”的境地,特别是当“氢能经济”的城市名片已经在全国打响之后,所有的官方宣传和领导公开发言,无不体现着“一片大好”,而存在的隐忧则有意无意地被淡化。对于青年汽车此前发生的“水氢发动机”闹剧,如皋当地政府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还给其做了背书:“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起有伏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低谷时没有关停就已经很不容易,希望社会各方能多点耐心,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