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虚拟电厂 返回

电力改造点亮广州千年文脉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环球网 发布时间:2019-10-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清脆的打铜声、精致的满洲窗、朴实的青砖瓦和麻石路……走进恩宁路,“老广州”的朴实气息扑面而来,却又不失现代城市的华丽与端庄。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为这片凝聚着老广州西关风情的街区留下“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指示。

一年来,城市建设者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通过城市改造,恩宁路从一个老旧脏乱的传统街区,一跃成为“微改造”示范区。今年国庆假期,恩宁路展露新容,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老街重生的背后,离不开电力系统革新。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规划和组织实施“四网融合”工程,为这条古老的街道带来新活力。

城市更新,活化千年文脉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是对老广州城市形象的生动描绘。作为西关文化的重要栖息地,恩宁路上的商业文化可追溯至明代的十八甫商业街圩。清代,流经恩宁路的大观河上建起一座座桥梁,时人称为“八桥之盛”。清光绪十八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恩宁路建成,清末民初,这里成为粤剧名伶往来聚集之地,薛觉先、马师曾、白雪仙等都先后加入该馆,“八和子弟”名震省港澳。1931年,恩宁路进行改建,形成西式“券廊”与岭南气候特点结合的“骑楼街”,一时间盛况空前,被誉为“广州最美的老街”。

不过,传承了千年岭南文脉的老街区,也面临着自己的发展难题。“以前,骑楼底下全是各种‘蜘蛛网’,一到下雨,雨水都可以顺着电线滴到骑楼底下。好多人干脆走到马路上都不走骑楼了。”一位铺主说。人们连骑楼都不走,商铺又谈何活化与发展呢?

为了活化老街区,在广州市、区住建部门的牵头下,形成“党委统领、政府承办、社会参与”的旧城“微改造”模式。在“修旧如旧,建新和谐”的总体改造原则下,广州供电局承担起为城市更新和街区活化提供电力保障的重任。

“之前比现在乱很多,电线、网线、电话线三线全部缠在一起,这不仅不美观,而且给我们巡检也带来很大的困难。”负责永庆坊电力“微改造”的广州荔湾供电局配电班班长冯斌说。

于是,一场“三线下地”的工程席卷整个恩宁路。根据规划,小区5米以上主要道路和横跨3米以上道路的架空线路全部实行“三线下地”。而今徜徉在骑楼之间,“蜘蛛网”不见了,店铺换上样式统一的新招牌,“最美骑楼街”又开始展现她原来繁盛的外貌。

改造中也不是没有出现难题。广州荔湾供电局工程建设专责廖磊说,商业区改造牵涉的部门众多,因此供电局必须和规划部门以及运营商合作,共同派出队伍深入永庆坊,了解需求,精准改造。比如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都是相关管理部门分别敷设,管道资源紧张,维护难度大。

经过论证,荔湾供电局决定采用“四网融合”作为本次改造方案。借助融合了光纤通信与电力传输的OPLC技术,使得电力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得以全部集成在一条低压电缆上,既解决线路杂乱的问题,又节约管道资源,还避免多次布线。永庆坊“微改造”项目,是“四网融合”第一次进入商业社区。

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来看,以电力为代表基础设施建设,既是街区发展的奠基石,又能成为新时代商业繁荣的加速器。在永庆坊“微改造”实践中,“三线下地”彻底解决电力基础问题,而“四网融合”则以实现“有电网的地方就有光缆网络”为目的,使这里的电力供给更加适应创新业态,有望为恩宁路和永庆坊这个继承岭南千年文脉的老街区带来崭新的活力。

“近期前来咨询有投资愿望的商家已经超过100家。”多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志峰兴奋地说,“不少原永庆坊一期的商户也产生了到二期投资的意愿。多宝街还联合粤剧博物馆、万科共同打造永庆坊党群服务中心,为居民、游客、商户提供一站式旅游文化推广、投资咨询、社区党务政务服务等。”

小小电线,串起民生福祉

曾经的恩宁路,是广州老城区的代表,集中反映着老城区社会民生的难处与痛点。“蜘蛛网”自不必说,而且各种电表箱建设无序导致杂乱无章,用电安全成为一大问题。甚至,曾经的永庆坊还危房林立,有30栋房屋被归为“严重损坏”。

“也就几年以前,还经常会在半夜三四点听到楼下有人大喊‘偷东西啦’,我们都见惯不怪了。”汤惠英也是一位居住在恩宁路街道的老街坊,说起过去的恩宁路治安,她不禁皱起眉头。

电表杂乱占道、城市基础设施不善、街道小巷里灯光昏暗又缺少监控设备……总结恩宁路过去的民生难题,症结在于城市建设规划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根小小的电线,关系到多少居民的民生福祉!

在活化商业街区的同时,如何充分考虑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微改造”过程中的另一大考量。

2017年底,广州成为唯一入选国家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的一线城市。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进行了部署,提出要“重点改造建设小区水电气路及光纤等配套设施”,永庆坊片区正是示范点之一。

“改造后和改造前,就是天和地的区别。” 黄树清老人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点算:路好走了,积水的黑点也清除了,不规范经营的商铺被改造了,市政监控系统也穿街进巷,市容环境不知改善了多少。

在永庆坊,经过“四网融合”项目后,在巷子的入口,一排电箱整齐地排布。“哪里都需要电,电缆的敷设是必须的。” 廖磊介绍说。电网作为拥有覆盖面最广的管廊资源的企业,在布放电力电缆的同时实现光纤入户,既避免了反复开挖给居民街坊带来的滋扰,又可以大量降低管线投资和运维费用。

“四网融合”还一次性地解决了数据传送问题。而今,恩宁路居民住户门口都新装上智能电表,能实现电表、水表、气表三表集抄,免去了人工抄表的繁琐。这一根电线在实现电力安全供给的同时,还能为市政监控系统提供光纤传输通道,为社区治安加上一道“防盗锁”。此外,供电部门还在荔湾涌旁建成21根智慧路灯,人们走在路边,不仅可为手机充电,还可通过路灯基座的触摸屏上查阅路况、连接WIFI。

在恩宁路的改造中,电力改造不仅促进街区商业繁荣,而且真真正正成为谋民生之举,解民生之忧的最现实的举措。

在改造中,并非所有路面都符合下地的标准,电力工人们怀着尊重历史文化和为居民提供高用电质量的初心,务必达到符合安全要求及横平竖直美观的要求。

对于居民来说,由于施工噪音、粉尘和电箱排布位置等原因,确实在一定时间内造成了不便。但街道专门成立了“最美老街党旗红群众联络站”和“恩宁路二期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负责协调改造中出现的矛盾。通过派发公开信,协商调整施工时间和不断优化线路结构,最终获得了居民群众的广泛谅解。

新时代,老城区的变与不变

伟兴铜铺位于永庆坊一期和二期改造段之间。这个4平方米的小店面里,浓缩着恩宁路沿街商铺数十年的历史。

“我就是在这间铺里出生的。到现在还在这里慢慢地做着我的手工活。”店主苏少伟自豪地说。几十年来,每一位路过这里的街坊和游客,都曾经听见过铺里传出的“叮叮”打铜声,都可能驻足一旁,仔细端详店里一个个圆润的铜壶,又或是拿起纯铜的勺子反复把弄。

现代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让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使得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在恩宁路和永庆坊改造过程中,“修旧如旧”始终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政府、企业联手,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力量,在延续传统文化之余,结合原有建筑基调和居民需求,为老街区引入新业态,这是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原动力。

从恩宁路向东望去,是五羊石像、镇海楼,是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是海珠广场和海珠桥。今年5月,海珠广场片区品质提升工程提上日程;国庆前夕,沿途的灯光表演让这条古老的中轴线焕发出新的光芒。而坐落在海珠广场旁的华安楼,则被活化为“广州电力展示馆”。曾经这里是广州电力系统首个办公场所,现在这里设置机器人、VR电影等现代智能技术,向来往的人讲述着广州城市变迁与电力发展的故事。

从恩宁路到海珠广场,活用“绣花”功夫,让电力为城市更新赋能,成为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激发街区活力的重要一环。恩宁路的新活力也是广州的新活力;恩宁路的变与不变,成为2200多年历史的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生动写照。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改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