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上牌量约79.5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上牌量约71.4万辆,同比增长36%,占比近9成。
虽说增速明显放缓,但近80万辆新能源车到底都卖去哪了?
GGII数据显示,从使用性质来看,1-10月非营业性质新能源车型上牌量51.4万辆,占比65%,,需要指出的是非营业性质车型同样包括单位批量购买情况及个人购买但适用于营运网约车等。
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主要的增量市场来自出租、网约车及单位购买,私人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还不够高,大部分因限牌限购的压力下“无奈”选择,不过这种现状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数据给了最直接的证明。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上牌量前10城市上牌量超38.7万辆,占全国总销量的近5成。这其中深圳、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天津等限牌限购城市稳居前6,累计上牌量30.72万辆,占全国总量的近4成。
备注:该销量按新能源汽车上牌交强险口径统计
数据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
一个让人欣喜的点是,除去上述6大限牌限购城市的推动,包括成都、柳州、西安及合肥等4座非限购城市意外上榜,其中柳州更是广西一座三四线城市,其凭借宝骏E100、E200形成柳州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向广西其他区域推广。
为此,高工电动车特梳理了上述4座非限购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策略,希望给国内其他城市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尤其是私人消费领域提供可参考的借鉴意义。
柳州:宝骏占比近9成一家独大
今年1-10月柳州新能源汽车上牌量19925辆,仅次于成都位列第8。其中宝骏凭借宝骏E100、宝骏E200两款车型实现17853辆,占比近9成,并且均为非营运性质,其中个人购买11535辆,占比64.6%,单位购买6318辆,占比35.4%。
柳州作为上汽通用五菱的根据地,既没有限购摇号压力,亦不依赖各类强制购买电动车的行政措施,但私人消费市场却对宝骏新能源车型的接受度极高。
自2017年7月宝骏E100上市以来,截止今年1月累计销量超3.7万辆。今年6月底全国上市后,更是连续4月蝉联A00级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冠军,7-10月累计售出25015辆,月均销量超6000辆。
而宝骏在柳州的推广模式也被誉为“柳州模式”,其成功主要包括几大原因:一是,柳州创新建立“政企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研发适合城市使用、具有电动汽车优势和企业技术特长的车型;并从购买上牌、行驶路权、停车便利、充电设施建设、电价优惠等方面发力,共同对新能源产业及生态应用环境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布局。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洞悉用户需求。宝骏E100、E200明确定位为燃油车的补充,家用第二辆车或城市代步车,定价在5万左右。小巧轻便,驾驶和停车方便,新手、女性和老年人都比较容易驾驭,充电方便续航完全满足代步需求,不盲目追高。
三是,用车成本低于燃油车,在柳州开宝骏新能源车充电有电费补贴,停车免费,并且车辆保养成本大大低于燃油车。如,宝骏E100百公里耗电量约为10度,家用充电的电费成本仅约5元钱;另外对每辆车每行驶1公里补贴电费0.1元,电费补贴共计最高补贴1000元/年。
此外,柳州市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如宝骏E100的电池供应商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经在柳州投资建厂,今年1月底可以正式投产。宁德时代、比克电池、方正电机、上海电驱动、苏州智绿等都有落户柳州。
与此同时,柳州模式还向广西其他区域辐射。截止今年9月,广西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3203辆,目标2020年12月广西全省新能源汽车上牌量将达到6.4万辆。
成都:吉利电动出租车+网约车“打天下”
作为西南的门户,成都近年来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重要城市。
1-10月成都新能源汽车上牌量22960辆,位列城市榜单第7,并且是非限购城市销量最高的城市,其中新能源商用车4167辆,占比18.15%。
吉利凭借帝豪EV、帝豪GSe两款车型分别销售5203辆、919辆,占据了成都超2成的市场份额,其中用于营运车型的占比超8成,达到5000余辆。此外,比亚迪元、腾势、宝马5系等车型也均有不错的销量。
其实吉利扎根成都市场已久,包括吉利汽车、沃尔沃、Polestar均有在成都建厂,此外吉利与戴姆勒合资项目——Smart电动车国产也将落户成都。而吉利进军成都的主要途径是电动出租车+网约车。
吉利6月在成都工厂下线第5300辆帝豪EV 450纯电动出租车,并已低调拿下成都1万辆纯电动出租车订单。此外,吉利网约车平台曹操专车也一直积极“开疆拓土”。
这主要得益于成都为车企在新能源销量及推广提供便利及优惠措施。成都推行新能源车停车收费减免、不限行不限号、专用号牌发放等一系列措施,并不断完善充电配套设施,并提出2020年及以后年度不再发放燃油货车入城证。
西安:比亚迪e5主攻出租车+北汽EU专研网约车
西安1-10月上牌20070辆新能源汽车位列城市榜单第9位,同时也在非限购城市中排第三。其中新能源商用车上牌2946辆,另销量超500辆的车型仅6款,集中度十分高。
从营运类型来看,1.7万辆新能源乘用车中属于营运性质的车型为9965辆,占比近6成,其中销量最高的比亚迪e5中7306辆均用于纯电动出租车,占比98.96%,仅不足80辆。车型销量次之的北汽新能源U5上牌2409辆,其中营运占比近8成。
比亚迪2003年就已落户西安高新区,目前已布局了汽车、IT、轨道交通及汽车金融产业。去年1月,比亚迪投资20亿元在西安建设新能源乘用车基地,预计2019年底实现6000辆电动出租车在西安投运。
此外,西安在公交电动化也走的较快。西安市公交总公司今年将通过更新及新增方式对下属公司的全部营运车辆实现纯电动化,预计2019年底使西安成为继深圳、广州之后,全国第三个公交车全部电动化的城市。
合肥:“地头蛇”江淮
合肥市1-10月新能源汽车上牌16871辆,包括1409辆新能源商用车,处在城市榜单销量第10位。
作为江淮汽车的根据地,合肥自然也是江淮新能源车型的沃土。上牌量超500辆的8款乘用车中,6款均为江淮新能源车型,销量累计12541辆,占比74.3%,这其中还包括江淮与大众的合资车型江淮思皓894辆。
另有两款车型分别为北汽EU系列和帝豪EV系列,销量分别为738辆和507辆,不过均为单位购买,如北汽EU系列单位购买702辆,另有28辆用于网约车市场。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土品牌,江淮在合肥的接受度还是十分高的,全部江淮1.25万辆新能源乘用车中私人购买了11641辆,占比高达93%。此外,江淮于去年10月上线的网约车平台“和约出行”开始逐步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