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为民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抚今追昔,鉴往知来。
历史的意义,往往在回顾和反思中更为深刻。
70年,弹指一挥间。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此后百余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屡遭侵略和压迫,饱受战乱之苦。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彻底改变。看华夏大地,早已旧貌换新颜,处处和泰安康。今日之中国,正自信满满、意气风发屹立于世界东方。
回望历史长河,伴随着新中国7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电力工业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提供了强劲动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70年坎坷征途,70年斗转星移,70年沧桑巨变。
谁曾想到,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连国家生产和居民生活基本用电都无法保障的中国电力,如何在千疮百孔、经济凋敝的基础上,艰苦奋斗、玉汝于成,取得巨大成就,用滚滚电流,照亮了城市和乡村,照亮了新中国崭新的征程。
谁曾想到,改革开放,春潮涌动,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思维的中国电力,如何主动求变,冲破桎梏,甩掉“计划”的帽子,与时代同行,创造了全球电力工业最蔚为壮观的奇迹,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世纪飞跃。
谁曾想到,走进新时代,书写新篇章,正以技术创新领跑全球电力行业的中国电力,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用电需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今天,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中国电力工业正肩负着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勇立新时代奔涌的潮头,必将在神州大地上谱写更加恢弘的华章。
因为,大海依旧在那儿,中国永远在这儿。
(一)事非经过不知难。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长期战乱的国家和民族,积贫积弱、满目疮痍。万丈高楼平地起,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羸弱的中国电力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电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新中国在欢呼中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从此换了人间。
但是,赢得了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
由于持续多年战争,加之原来长期处于外国资本控制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超过50%的煤炭、60%的铁矿石、70%的电力、80%的钢铁等重要行业,全部被外资支配。偌大的中国,贫穷而脆弱。
解放前夕,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全国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全年实际用电量35亿千瓦时,仅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用电量。人均用电量9千瓦时,仅相当于现代家庭柜式空调几个小时的用电量。当时,除东北有一条220千伏线路和几条154千伏线路以外,其他地区只有以城市供电区为中心的发电厂及直配线。严重缺电的情况随处可见,点蜡烛和用煤油灯照明成为普遍现象,中国电力工业处于世界落后地位。
百业凋零、民穷财尽,以至于有国外资本家妄言: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
毛泽东主席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历史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无数次的逆境中奋起抗争,驱散黑暗,照亮前方。中国电力工业惟有冲破艰难险阻,自力更生,方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设立燃料工业部,负责管理全国煤炭、电力和石油工业。在其后召开的首次全国电力工作会议上,燃料工业部将“保证安全发供电,并准备有重点建设两三年内工业生产所需的电源设备”作为当年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方针。同时,提出推行电力统一调度,建立供用电制度,包括计划用电、用电监察和保证供电质量等。
从这一刻起,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
随着国民经济三年恢复重建完成,国家具备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1953年,中央决定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借着发展的东风,中国电力工业逐渐焕发生机活力,投身于建设祖国的伟大壮举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期间,中国电力工业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
国产首台火电机组在淮南电厂投运,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火电机组的历史;吉林丰满水电站修复和改建工程、新中国首条(丰满—李石寨)220千伏输电工程等相继建成,标志着中国电力建设体系和能力得以迅速恢复和提升。这一系列突出成果,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中国流行过这样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新中国家家户户共同的向往,也鞭策着中国电力工业努力奋勇向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随后的建设中,中国电力工业一次又一次改写历史:1960年,新中国首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投产;十年后,我国首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家峡—天水—关中)开工建设;1974年,国产首台30万千瓦燃油机组在江苏望亭电厂投运;1975年,国产首台30万千瓦燃煤机组在河南姚孟电厂投运??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建设,至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十几倍的增长。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中国电力工业也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5712万千瓦,位居世界第8位;发电量2566亿千瓦时,位居世界第7位。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电力工业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为各行各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国民经济的“血脉”。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中国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就是把发展当做解决问题的第一要务。中国电力工业始终心系民族命运,响应国家号召,坚持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辛探索,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工业体系并实现初步发展,将光明播撒在城市和崇山峻岭间,燃成了中国电力工业的燎原之势。
当电流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不断奔涌、汇聚,昔日国弱民穷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机器轰鸣起来了,灯亮起来了,从城市到偏远山区,不再是无边的黑暗与寂寥,夜色从此不再单调。此刻,历经风雨的中国愈加坚韧、后劲十足,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铿锵前行,向世人呈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别样精彩。
(二)春雷滚滚,响彻神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沐浴在改革开放的光辉下,中国电力工业大步追赶时代的潮流,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实现了“电从远方来”。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张褶皱的纸片上,按上鲜红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干”。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按”会在中国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时的中国,正站在决定前途命运的十字路口。从战火纷飞中走出来的新中国,伤口才刚刚愈合,十年浩劫的磨难,又将中国推向危险的边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在小岗村农民按红手印的那个冬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诗。伟大祖国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苦难和血泪抗争后,太需要凝聚起最广大的共识,激发出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
改革开放,如同春雷唤醒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中国这艘巨轮再度扬帆远航,共和国的历史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拨开岁月的尘埃,望向历史的深处。刚从蹉跎岁月里走出来的中国电力工业,如何顺应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于中国电力工业而言,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合乎逻辑、顺应潮流的伟大事业。惟改革者进,惟改革者胜。中国电力工业惟有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惟有以砥砺奋进、披荆斩棘的奋斗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方式,书写好改革的答卷。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用电需求激增,电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全国电力供应出现严重短缺,缺口高达1000万千瓦。不少工厂社区被迫“停三开四”,居民生活用电也无法全部保证。
据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29年间,我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13.5%,电力装机容量年增长率为12.4%,发电量年增长率为15.1%。尽管电力发展速度很快,但依然赶不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1978年,虽然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已位居世界第8位,但是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只有23万千米,人均年用电量仅为261千瓦时。能源供给不足,成为影响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发电能力和电网建设落后,生产和生活用电难以保障,拉闸限电成为常态。当时,除了重要单位和涉及生产安全的电力需求要予以保障,对于一般生产用电,如果出现超负荷的情况就要按计划拉闸限电。应急灯、煤油灯、蜡烛成为那一时期大多数家庭的标配。
电力投资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是导致当时缺电的主要原因。面对严峻形势,1979年5月15日,电力工业部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开展了以生产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整顿工作。同时,国家改革电力投融资体制,相继实施多项投融资政策,努力拓展资金来源。中国电力工业迎来了重要的机遇期。
1980年,电力工业率先推行“拨改贷”,电力基建投资由财政无偿拨款改为通过银行以贷款方式供应。此外,国家采取提高工业用电价格的方法(每度电不超过2分钱)征收地方电力建设基金,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与此同时,集资办电也开始试点。1984年,国家与地方(烟台)共同集资筹建的第一个电厂——山东龙口电厂投产。投产后仅一年,烟台从过去山东缺电最严重的地区变为供电情况最好的地区,工农业产值增加19亿元,在当时全省8个省辖市中名列第一。随后,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龙口电厂集资办电的经验由此推向全国。从那时起,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快速提升。
1987年9月,国务院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方针,推动中国电力工业不断实现新的发展。“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6%、9.5%、8%,发电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8.63%、10.14%、6.33%。至1998年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7亿千瓦,年发电量11670亿千瓦时,双双跃居世界第二位。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体系,规定了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加快,中国电力工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国家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政策调整进入制度创新阶段,国有企业开始推行政企分开。在“让电力行业资源配置机制更加制度化”强烈的需求下,中国电力工业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再一次站在了改革的潮头。
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转制工作正式开始,电力管理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2002年3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下发,电力工业开始实施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不久,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成立。同时,新组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
乘着浩荡的改革春风,中国电力工业不断加快改革发展。从政企分开,培育和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到厂网分开,在发电侧引入竞争机制,构建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中国电力工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电力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电源发展更加科学有序、大电网安全运行保持世界纪录??极大促进了中国电力工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
1983年6月,浙江秦山核电站动工,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2009年1月,我国首条特高压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依靠自主力量,攻克了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电这一世界级难题,实现了“电从远方来”。而随着国家风光储示范工程和上海世博园、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等一批智能电网工程相继建成,“坚强”和“智能”的高度融合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达两位数,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黄金增长期。即便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电力工业功不可没。2011年,中国电力工业以4.73万亿千瓦时的发电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不得不说,正是依靠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中国电力工业在爬坡过坎中闯关夺隘,于激流险滩中奋楫向前,迸发出巨大活力。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加快,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电力工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无边光景一时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党和国家事业正在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崭新篇章。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电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光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力工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起来,大踏步赶上时代,为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电力工业克服世界经济低迷的困难,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2013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58亿千瓦;我国电网实现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联网;风电、光伏继续快速发展,新增并网容量1440万千瓦;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发电??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电力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新能源接入比重显著提升,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电力工业不仅没有拖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相反以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保障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破解了因电力短缺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曾经两位数高增长的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连续十几个季度的增速放缓后,增速降到8%以内。党中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电力工业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并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是我们党历史上关于能源安全战略最为系统完整的论述,代表了我国能源战略理论创新的新高度,是新时代指导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实践遵循。
这无疑是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从时间的长河里回望,第一次全球能源革命以19世纪中叶煤炭取代木材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20世纪中叶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世界能源的主导;20世纪后半叶,以电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登上历史舞台。
电,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能源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中国有望成为世界能源需求和尖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地,而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格局正为中国提供一个引领全球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2011年,中国风电和水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6236万千瓦、2.3亿千瓦,均位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成为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掌握该技术的国家;2013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58亿千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数据的背后,展现的是中国电力工业以向上的动力和发展的活力,奋起追赶、拥抱现代化的决心和行动。随着“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持续推进,中国电力工业将以清洁低碳为路径、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用充足的电能推动中国澎湃向前并引领世界能源发展走向。
回顾辉煌过往,更好开创未来。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必须依靠新理念,破解发展新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电力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电需求,是中国电力工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人民”是贯穿新中国70年历史性成就的主线,也是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力量源泉。7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用可靠的电力供应和一流的供电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用电需求,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今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在三届四次职代会暨2019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3月8日,国家电网公司召开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对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作出全面部署安排。可以预见,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不断加快,将进一步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种用电需求。
不仅仅是泛在电力物联网,从“村村通”到“户户通电”;从优质服务到“获得电力”;从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到一般工商业降电价??“人民电业为人民”早已化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内在基因,成为中国电力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当前,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正以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电力工业从羸弱到强大,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面向未来,当我们翻开电力工业这本教科书,能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启示,让中国电力工业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行稳致远。
7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能够自立和自强,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从严重缺电到全社会用电量世界第一,从技术落后到引领世界电力发展,从管理粗放到精益管理,从国内建设到跨国经营??这是中国电力工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作保证、没有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中国电力工业不可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电力的发展史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中国电力工业行稳致远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7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能够快速成长,正是因为中国电力工业坚持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给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等,让中国电力工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只有依靠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中国电力工业才能历经风雨不断成长,朝着既定目标前行,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7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能够不断壮大,正是因为中国电力工业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7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摈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模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电力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中国已全面掌握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大电网控制等技术取得显著进步,电网的总体装备和运维水平处于国际引领地位;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主要参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二次再热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世界领先;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
7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能够取得辉煌成绩,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电力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7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电力人立足国情不断探索、接续奋斗、不断创造的结果。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推进电力工业发展,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时间试错,一切都要靠努力奋斗、不断寻求突破。站在新的起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更需要广大中国电力人共同努力,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断创新,大胆探索,用智慧和汗水,破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实现新的飞跃。
70年后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特别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移动通信、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深刻改变着能源电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已成新常态和大趋势。
在未来前进的征程上,我们不仅要从中国电力工业70年奋斗历程中汲取营养,还要面向未来大力拓展数字经济这一巨大蓝海市场,不断培育新动能,让中国电力工业创造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破浪前行、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