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让退役动力电池变“城市矿山”!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闭环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19-12-13 浏览:

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再生问题,一直牵动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敏感神经。能否建立责任明确、绿色环保、监管到位、网络健全的回收再生体系,既关系到退役动力电池能否被有效转化为 “城市矿山”,更关系到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实现绿色闭环、健康发展。

回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390万辆,配套的动力电池超过183吉瓦时,重量约达150万吨。

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量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将被装配上车,同时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陆续退役。如何治理好新能源汽车这一潜在的 “尾气”,成为摆在产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新能源汽车只有实现从绿色到绿色,才能算是真正环保无污染。所谓从绿色到绿色就是指新能源汽车不仅在使用时不产生废气污染,而且在动力电池退役后也能实现绿色环保地回收再生。如果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做不好回收再利用,那么就是从绿色到黑色的过程,这样的新能源汽车算不上真正环保。”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总监李智专表示。

此外,我国锂、镍、钴等资源对于进口的依存度很高。例如,钴90%依赖进口,镍80%依赖进口,镀70%依赖进口。因此,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不仅意味着环境安全,也意味着战略资源安全。据统计,按照2023年报废动力电池达101吉瓦时估算,届时可以回收的锂、钴等原材料规模可达2万余吨。

此前,国家有研究机构提出建立“城市矿山”,即合理利用城市各种废弃垃圾资源,而退役动力电池就是“城市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各种锂电池金属材料缺乏背景下,做好退役动力电池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指出,做好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需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做好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再生立法。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全国性网络和回收模式。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四是要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研究。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一个责任明确、绿色环保、监管到位、网络健全的回收体系。

但现实情况是,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和体系建设仍不完善。因此,下一阶段应该重视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标准。

回收再生企业积极布局

面对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这一巨大市场,不少企业正在加紧布局,积极探索动力电池回收再生新模式,“掘金”电池回收市场。一批头部企业已逐渐形成,格林美就是其中之一。

李智专介绍,格林美发展近20年,已为庞大的废旧电池找到一个绿色环保的处理模式,包括规范收集、阳光交易、绿色环保处理以及回收储运。

格林美搭建了一个从绿色到绿色的循环产业链,并扮演了从动力电池报废到材 料再制造,再到动力电池材料再制造、动力电池包再制造的角色。动力电池包销售给新能源汽车装配公司,运营后退役的动力电池再进行回收,做梯级利用,梯级利用后再进入报废环节。整个过程包含电池回收、材料再造、电池包再造三个核心,把电池厂、整车厂连接成一个闭环,格林美在产业链里起到协同合作的作用。

在回收网络建设方面,格林美构建了“沟河江海”回收网络体系,实现1+N的布局。1是在湖北建造最大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体系,进行综合回收再利用。N是在天津、武汉、无锡、深圳、湖南南口等地建立电池回收与梯级利用中心。

在残值估算方面,格林美有一套残值估算系统,预测动力电池的残值,减去动力电池综合处理的费用。

在信息溯源系统方面,格林美搭建了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建成了可追溯、全流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系统可以实现电池从回收、运输、贮存、拆解、再造以及梯级利用全流程的信息化,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此外,格林美还创新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例如,共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废料换产品,构建企业间的闭路循环绿色产业链;全方位废料打包综合处理环境服务等。

(作者:邓恢平)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