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回望全球新能源市场700万辆之路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汽车之家 发布时间:2019-12-15 浏览:

“回首来时路,白云深几重”。回顾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历程,如果把新能源乘用车早期一些实验性的车型排除在外,诞生于1997年的本田EV PLUS应该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投入批量生产的新能源乘用车,且是一辆纯电动产品,这款车在1997-1999年期间实现340辆的产销规模,算是正式开启了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先河。随后,标致Partner EV,标致106 EV,丰田RAV4 EV和Think City等产品先后投放市场,新能源乘用车迎来第一波产品投放的小高潮。

60s快速了解核心论点:

●截至2019年10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突破700万辆大关,大中华区以超过320万辆的累计销量占据全球4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中国军团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占据显著地位,除比亚迪外,吉利集团、北汽集团和上汽集团的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均进入前十之列;

●自2018年二季度开始,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季度销量增幅呈持续回落态势,尤其是进入2019年下半年后,在中国市场补贴退坡的带动下,2019年三季度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极有可能在2019年首次迎来个位数增长;随着主流汽车厂商纷纷推出更新更好的新能源乘用车产品,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未来依然可期。

从销量上看,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实现第一个100万销量经历了18年零7个月。即,2015年7月份,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随后,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快车道。2016年11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仅用16个月便实现了第二个100万辆;2017年10月,第三个100万辆在11个月后得以实现;2018年6月,第四个100万辆的实现时间被缩短到8个月;5个月后的2018年11月,第五个100万辆得以达成。

2019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虽然增速明显放缓,但依然跨越了600万这座高峰,并在2019年10月越过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累计销量达704万辆——突破700万辆大关;其中,纯电动(BEV)车型累计实现销量468万辆,占比66.6%,插电式混动(PHEV)车型累计实现销量234万辆,占比33.2%,燃料电池(FCV)车型累计实现销量1.7万辆,占比0.2%。

分区域来看,大中华区(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新能源乘用车以超过320万辆累计销量、46%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欧盟地区和北美地区则分别以183万辆和153万辆排名二三位,日韩市场以39万辆排名第四。总体而言,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需求主要局限在上述四个区域市场,虽然拉美、东南亚、中东和北非等区域市场的传统乘用车市场增长显著,但其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依然处于待启动状态。

分国别来看,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国、美国、挪威、德国、日本、法国、英国、荷兰、加拿大和瑞典这十个国家的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均超过10万辆,且上述十国的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全球占比超过92%,由此可见,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的推广依然集中在一些头部市场,尤其中美两国居于显著的领先地位。

从能源类型角度分析各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国、美国、挪威和法国的纯电动汽车累计销量占比超过60%,纯电动技术路线占据相对主导地位;英国、荷兰和瑞典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累计销量占比更高;德国、日本和加拿大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比重相对均衡。

分集团来看,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特斯拉和比亚迪居于领先地位,其累计销量占比均超过10%;其中,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特斯拉超过80万辆,比亚迪超过70万辆。前十大集团中,来自中国的汽车集团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占据显著地位,除比亚迪外,吉利集团,北汽集团和上汽集团均进入前十之列。这不仅初步改写了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集团市场地位相对落后的状态,也为汽车产业通往未来的下一阶段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快速成长,特斯拉、比亚迪和日产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快速崛起,并居于领先地位;除比亚迪外,北汽、荣威、奇瑞、江淮、吉利、众泰和知豆等中国品牌均跻身于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前二十名之列;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燃油车领域的强势品牌,如大众、丰田和福特等品牌的累计销量和排名均相对靠后。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