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新能源汽车急需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9-12-20 浏览:

本报记者 童彤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3.7%的消息,成为市场再度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理由。曾几何时,新能源汽车领涨汽车产销市场,独树一帜的光环已然不再。

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万辆和9.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6.9%和43.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8.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9.6%和41.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完成1.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3%和54.4%。

当然,在记者看来,这也并非坏事。一方面要看到此前因为政策刺激,诸如补贴以及限购限行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开绿灯等,透支了一部分小幅需求等;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因此必须尽快突破技术瓶颈。

一直以来,业内的一致共识是,尽管受到政策和市场的双重认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相较于传统汽油车而言,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真正崛起仍须突破产业技术的关卡。需要认清的是,由于客观环境压力倒逼,也因社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高度热情所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路径是适度超前的,即政府公务车、公共交通和民用三方面在共同发力。

当然,之所以能形成三方齐发力的局面,与政策的推动关系密切。但是,真正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仍是需要尽快形成产业自主发展。其中,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言必不可少。毕竟,实现技术进步、提升竞争力,才是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记者认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问题,有两点不得不提。一是高昂的维修和养护成本。根据现有的推行大型公交车换用电动车存在的客观问题不难发现,过高的维修和养护成本已经让很多大型车的运营方望而却步,这些还要通过技术的进步以及政策手段提升其积极性。二是传统能源的污染仍然存在。值得提醒的是,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燃煤发电的过程中污染同样存在。

显然,在实现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地关注待解难题。比如,针对当前政策助推的纯电动汽车,其电池稳定性和耐久性以及续航里程和充电设施的建设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检验。特别是废旧电池的处理是否会带来新的环境课题,值得关注。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当前受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上尚未出现针对蓄电池回收利用的乱象,但以传统发动机汽车进行比较,足以为当前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敲个警钟。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围绕汽车零部件本身衍生出的问题,正是因为相关政策、制度的缺失,任由市场自由发展,催生出机动车地下拆解、废旧零部件倒卖等不良问题,由此带来的不当牟利以及无标准的翻新零部件回流市场等,都带来了较大的安全生产隐患。

而不同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蓄电池,本身对生态环境极易造成破坏。因此,越早明确解决潜在问题,就越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既然其已经往既定的发展方向发展,就应该尽可能地围绕新能源汽车自身可能出现的阻碍,提早布局解决。即,应该尽早通过政策实施加速形成产业闭环,遵循“生产—销售—使用—再利用”的良性轨道,寻求规范、有序的发展。

毕竟,政策式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寻求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最终在能源和发展二者间寻得平衡,实现于环境无害、于发展有利的格局。但是,要确保在早期政策利好退出后,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规模仍旧保持高增长态势,唯有依靠核心产业竞争力。要知道,产业的发展最终还须回归市场。在这其间,科学有效的制度约束必不可少,市场自身和企业主动而为、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加必不可少。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