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7个氢能项目总投资逾45亿元 长治市氢能布局背后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氢燃料电池 发布时间:2019-12-29 浏览:

年关将近,一个中部城市揭开了一场氢能转型战役的序幕。

12月25日-26日,在山西长治市举办的首届中国(长治)老工业和资源型城市氢能产业发展论坛上,7个氢能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达45.85亿元。

这7个氢能项目涵盖了煤制氢、加氢基础设施、供氢系统、氢能专用车辆制造、氢能重卡示范运行等多个不同的领域。

这7个签约项目如下表所示:

长治市主要氢能签约项目 制表:高工氢电

与此同时,一些落地的氢能项目也在论坛期间正式开始启动。长治市氢能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海德利森氢能安全装备暨中国氢科技创新产品展馆正式开馆;潞宝集团万吨级焦炉煤气提纯制氢示范工程暨全国首座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启动投运仪式。

以煤制氢开局 打造氢能产业闭环

“发挥氢能优势、发展氢能装备制造业,打造以氢能重卡物流园为特色的长治氢能产业和创新生态氢能产业集群”是长治市发展氢能的清晰定位。

从签约项目的相关各方来看,长治市发展氢能产业的目标定位十分清晰。当地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从上游煤化工制氢着手,然后布局加氢站完善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并引入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商用车、氢能重卡等应用终端,试图打造氢能产业链闭环。

从这次参与长治氢能项目签约的企业们就可以反映出来。在9家参与长治氢能项目签约的企业中,山西本省企业有4家,外省企业有5家。

从产业链分布来看,这次签约氢能项目中涉及煤制氢的企业有山西路宝新能源集团;涉及加氢站和加氢设备的有山西国投海德利森氢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蓊松海德利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涉及燃料电池的公司有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辽宁沐与康中氢燃料电池有限公司;涉及氢能整车的公司有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成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和江铃重型汽车有限公司等。

发挥老区优势  加速氢能转型

事实上,长治市是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12个示范区之一,也是是全国能源革命主战场之一。长治市不仅工业副产氢资源丰富,同时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已形成成熟的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具有良好的氢能装备制造基础。

今年年初,山西省提出,依托太原市、大同市、长治市等城市现有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产业开展试点示范,将山西打造成中国“氢谷”,长治市是其中重要一环。

近年来,该市通过整合内外部技术资金等产业要素,积极推进以制氢+储供氢装备制造+氢能重卡和专用车辆制造+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氢能重卡物流园区+氢能社区为产业发展路径的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氢能产业发展模式。

当然,长治发展氢能产业,一批涉足氢能的本地公司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山西国投海德利森氢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潞宝新能源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国投海德利森氢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由北京海德利森与其它二家山西大型公司合资的一家以氢能装备研发生产为主的高科技生产企业。

该公司主要负责制造及销售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生产,氢能源相关泵、阀门、压缩机、气体液体分享设备及纯净设备生产、制造与销售的企业。

山西国投海德利森母公司——北京海利森已经建成多个氢燃料汽车用加氢站。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日本丰田常熟加氢站、张家口冬奥会加氢站、佛山南海区加氢站等。

此外,海德利森还为上汽集团、一汽集团、重汽集团、广汽集团、北汽集团等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提供加氢站建设及相关服务保障。

山西潞宝新能源集团创建于1994年,是一家产业横跨能源、电力、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等领域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

近两年,“煤都”山西立志向氢能调整,潞宝集团也随之加大在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的投入。

潞宝集团目前的产能规模为:年产冶金焦600多万吨,焦油加工30万吨,甲醇50万吨,精细化工产品100万吨,铁路货运力达2000万吨。

“煤气制氢、高端装备制造和潞宝产业园区的氢能重卡替换等项目是潞宝集团发展氢能转型的重要举措。”潞宝集团董事长韩长安表示,氢、油、气、电综合能源站的落成,将为长治推广氢能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潞宝集团正与海德利森通力合作、拟在长治市建设山西国投海德利森氢能装备产业项目。该项目主要研发生产Ⅵ型储氢瓶、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氢能装备零部件生产等。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